佛教词典 > 历代名僧辞典 > 正文
(经名)一卷,赵宋施护译。说三解脱门为圣法印。出于杂阿含经第三卷。...(杂语)清净之佛道也。法华经序品曰:求无上慧为说净道。...【毗舍佉】 或鼻奢佉。此云别枝,即是氐宿,以生日所值宿为名。...说为说法,默为不说。若依因缘则应说,依理体则应默,此二者乃菩萨之圣行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(大一五·五○下):...(杂语)禅家谓俗气为拨非。...真正的解脱,即佛的涅槃。...bukong 唐代僧人。密宗祖师之一。全称不空金刚。师子国(今斯里兰卡)人。与善无畏、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。14...觉,觉知;触,接触。由接触而认识之意。又坐禅时,触机缘而感得自心之真实体,亦称觉触。[莹山和尚传光录第四祖优...(行事)十月五日也。梁大通二年十月五日入寂,大小禅刹悉修之。...梵名 Purāna。古印度教圣典之总称。约成书于西元前一世纪至十世纪间,流传至今,可分为大富兰那(梵 Mahāpurāna...(362~457)东晋南北朝间之学僧。鸠摩罗什门下最擅成实论者。陕西长安人。十岁出家,从师学法华经,昼夜钻研,粗解...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(宋言时称)译 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毘耶离国猕猴林中青莲池精舍。与大比丘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形疾有三:风、寒、热病,为患轻微。心有三病,患祸深重,动有劫数受诸苦恼,唯佛良医能为制药。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...若懂得说好话,人际沟通可以更圆通。当我们面对意见相反的人时,讲话有必要谦和而委婉。否则正像把盐撒到伤口,使对...
俗话说:富不过三代,但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范仲淹后世家族,却兴旺了八百年!这都是得自范...
己五、极难胜地 分二:庚一、问;庚二、答 庚一、问 何故五地名极难胜? 庚二、答 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,合此...
第十五条:【若佛子。自佛弟子及外道人。六亲。一切善知识。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。应教解义理。使发菩提心。】 那...
一、天趣之因 天趣之因就是:这个世间人不求常住的真心,因为他没有因缘听到正法、佛法,没有办法舍离这个妻妾的恩...
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,所以愿意皈依三宝。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,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。 比如...
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做法藏菩萨,在这个世间发愿修行,而且他示现的每一个身都在娑婆世界跟我们广结法缘,那么这个缘跟...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种自己很难发现的习气嫉妒心。嫉妒本身来自于我执,嫉妒心是一种很负面的情绪,不但会影响我们的...
允若(绍兴云门寺)[《大明高僧传》卷第一]
【历代名僧辞典】
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。郡之相里人。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。父母钟爱之。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。遂依云门元和尚。十五祝发为大僧。随渡涛江。首谒大山恢法师于杭之兴福。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。一览而知大旨。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。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。至于思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。亦皆察其非是。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。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。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。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。其院颇颓弊。乃力为经度。田芜者辟之。室圮者葺之。三年遂成巨剎。湛堂复招之。徕归命居第一座摄众规范。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。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公。道望并峙湖上。世称为钱塘四依。未几退居越之云门。又与断江恩休耕逸。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。世又称为云门三高。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。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。若至持锡叩岩祷曰。苟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。不然则涸如故。言讫泉涌出渊冷渐盈。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。命之曰再来泉。复退隐云门。筑精舍专修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。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。众欲拥若避去。若斥曰。难可苟免乎。吾对将至。待以酬之。众遁若独危坐。贼众入其舍。若毅然不为屈。辞色俱厉。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。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。白乳溢出于地。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。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。贼退众归荼毗。舍利如菽无算。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。赵孟俯称为僧中御史。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证等若干人。所着内外集黄溍为叙。
上篇:盘谷(杭州慧因寺)[《大明高僧传》卷第一] | 下篇:必才(杭州演福寺)[《大明高僧传》卷第一] |
资持记·释钞序:“今明通持者,止持有二:一、行前三心,受体无污,义名止持。二、约行心,通缘受体,善恶事法,历...
法印经
净道
毗舍佉
说默
拨非
真解脱
不空(Amoghavajra 705-774)
觉触
达磨忌
富兰那
僧导
【大藏经】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华严经净行品
【大藏经】思惟略要法
不仅要会做,也要会说

一条家训,让一个家族兴旺了800年

为什么五地叫极难胜地

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在哪

天趣之因与果报

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