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历代名僧辞典 > 正文
禅林用语。指来参学之学人。至师家门下参礼者,其根机有上、中、下等差异,而师家亦须依其根机,施以不同之接引教法...又作的取三愿。意谓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、十一、二十二等三愿,以之阐明往生净土之因(五念门)与果(五功...指极乐世界的莲华,因依阿弥陀佛的正觉而成,所以叫做正觉华。...羯磨疏·集法缘成篇:“减六年卧具者,法衣数造,乱妨恒业,故制限期,任听营办。必涉缘碍,中亦开之。恐滥私情,要...(术语)Dhāraṇi,又曰陀罗那,陀邻尼。译作持,总持,能持能遮。以名持善法不使散,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。分之为...【无常见】 p1052 瑜伽六十八卷三页云:若于诸行,观为生灭;名无常见。...(一)即增胜上进,势用强盛之心。圆觉经(大一七·九一六下):“若诸末世一切众生,于大圆觉起增上心,当发菩萨清净...(1587~1656)明末僧。云南呈贡人,俗姓赵。初字见晓,后改苍雪,号南来。从其父碧潭出家于昆明妙湛寺。于鸡足山寂...五百广大之本愿。又称五百誓愿。即释尊在因位为宝海梵志时,于宝藏佛前所起之五百种誓愿,舍净土成佛,而取秽土成佛...(杂语)禅家之用语,上高座而说法也。旧说曰普说为升座,或上堂亦称升座。...【常作】 p1011 瑜伽八十二卷十四页云:云何常作?谓于学处,无穿穴故。...大势至法王子,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忆往昔,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无量光;十二...楞严咒注音版...八大人觉经...【阿弥陀】这三个字,在净土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,这三个字绝对不能忽略的!因为在整个修行当中,不管是你的因地,...
问: 请问堕胎对往生西方有否影响?日常修持该怎样做?我是一个学佛居士,曾让女儿作过引产,有多种因素造成,本人...佛之所以成佛,常享真常法乐,众生之所以堕地狱,永受轮回剧苦者,皆不出因果之外。凡人欲治身心,总不能外于因果。...
末法行人,如我们者,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。《楞严经》说:色阴尽者,于其身内,拾出蛲蛔,身相宛然,亦无伤毁。于...
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: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,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,因为在那颗珍珠上...
我提倡念《地藏经》也有我的原因 我提倡念《地藏经》也有我的原因的。我们众生造的业太多了,都是下地狱业,先念念...一、外表相状的不净:脓血交相润,臭秽常无尽 身体当中:父精母血的结合、跟恩爱迷情结合之后,他吸收很多的养分,...
【原文】 至于保病荐亡,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。光与知友言,皆令念佛。以念佛利益,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...
常觉(宋东京普净院)[《宋高僧传》卷第二十八]
【历代名僧辞典】
释常觉。姓李氏。陈留人也。肇为鞠子气调绝奇。入乡校中讽读经籍。群童咸出其下。洎登弱冠往庐山游二林陟五老。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。梁干化二年蒙去饰披缁矣。明年于东林甘露戒坛纳解脱木叉。厥后修身践言。虽三藏俱留于意表。而以心学为究尽之务。复入五台山礼妙吉灵迹。迨后唐天成三载。始于东京丽景门之右树小禅坊。敕额为普净焉。而逐月三八日设阖京僧浴。其或香汤汲注。樵蒸失供觉必令撤小屋抽榱桷而助爨焉。有公王仰重表荐紫衣。坚拒弗受。汲汲以利行济物为己任耳。开宝四年十二月三日。遘疾。轻安无挠。十一日告众右胁而化。享年七十六。僧腊五十六。茶毗收舍利五色磊落无算。尝居京邑屡登斯院。览北海陶尚书谷为湘东张仲荀序诗赠觉而云。起后唐天成至汉干佑。每黑白月三取八日浴京大众。累岁费钱可一百三十六万数。计缗千万矣。虽檀施共成。实觉公化导之力也。嘻大火之下陈留古封。周秦已来战伐之国。人物众而土风尚利。舟车会而货殖惟错。昔梁惠王贤诸侯也。尝谓孟轲曰。何以利吾国。是知礼让之化不胜于好利之心明矣。且梁去鲁千里而近。道犹不同。矧十万八千里乎。梁王孟子同世之人也。心或有异。况瞿昙上人乎。彼孟氏属斯文未丧。不能扬素王之道。今上人当去圣逾远。卒能行法王之教。苟非三业内净六尘外清以至公之行化于人。孰以至公之心受于化也。陶重叙曰。自灵山覆篑法海堙流。玉毫晦而微言绝。金杖折而异端作。惟上人也色空等观物我都亡。麻麦一斋自同禅悦。炎凉一纳仅蔽枯形。前后王臣。欲上章乞以大师为号请以紫染方袍者。皆确而拒之。云云。张仲荀赠觉钵盂拄杖草屦。各用五言为章刊于小碣。其为名流硕学旌别有如此者。
上篇:从彦(宋西京宝坛院)[《宋高僧传》卷第二十八] | 下篇:永安(宋杭州报恩寺)[《宋高僧传》卷第二十八] |
梵名 Gautamī,巴利名 Gotamī。又作憍昙弥、瞿答弥、乔答弥,或作瞿夷、裘夷。为印度刹帝利种族之一姓,即瞿昙(...
来机
三愿的证
正觉华
减六年卧具法
陀罗尼
无常见
增上心
读彻
五百大愿
升座
常作
【大藏经】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
【大藏经】楞严咒注音版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八大人觉经
「阿弥陀」三个字意义重大

堕胎对往生西方有否影响
印光大师:佛菩萨也不出因果之外

与其寻找好师父,不如熟读这部经

计较得越多,失去得越多

为什么要提倡念《地藏经》
净界法师:这个身体其实就是一层皮好看而已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