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历代名僧辞典 > 正文
梵名 Ratnamālāvadāna,意谓以宝妆饰之譬喻。亦有题作 Ratnāvadānamālā, Ratnāvadānatatva 等数种写本。此...梵语 indriya 之意译。通常指器官、机能、能力之意。佛教用语中,“根”一词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。草木之根不仅具有...【鸺鹠外道】 p1406 唯识述记五卷五页云: 成劫之末,人寿无量。外道出世,名嗢露迦。此云鸺鹠。昼避色声,匿迹山薮...(1916~)福建晋江人,俗姓洪。法名禅即,以号行世。年十一,礼泉州崇福寺元镇法师出家。民国二十年(1931)受具足...即阿鼻地狱之异称。观佛三昧海经卷五(大一五·六六八下):“阿鼻地狱纵广正等八千由旬。七重铁城,七层铁网。下十...【恚】 p0938 瑜伽八卷三页云:恚者:谓由亲近不善丈夫、闻非正法,不如理作意故;及由任运失念故;于外及内非...又作三摩耶形。略称三形。指标示诸尊本誓之器杖、印契等形相。据两部曼荼罗义记卷五之说,三昧耶形又称波罗蜜形,住...【欲为根本】 p0986 瑜伽九十七卷九页云:当知此中一切法者:谓善法欲、清净出家;为证涅槃,先受持戒;由是渐次、...比喻清净之本觉,深广如海。圆觉经(大一七·九二○上]:“求善知识不堕邪见,若于所求别生憎爱,则不能入清净觉海...【不受奉施金银等宝戒】 p0343 瑜伽四十一卷三页云:若诸菩萨、安住菩萨净戒律仪;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...指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,意谓一切事物,互相为缘,互相起法,为四种缘起之一。...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。时有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,皆净洁一种类,皆阿罗汉...十小咒...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 是为...
一只蜜蜂和一只黄蜂正聊天,黄蜂气恼地说:奇怪,我们俩个有很多共同点,同样是一对翅膀,一个圆圆的肚子,为什么别...
虚老开示说:不论念佛也好,持咒也好,参禅也好,总要认定一门,蓦直干去,永不退悔。今天不成功,明天一样干;今年...
好,各位有缘,大家吉祥。阿弥陀佛。 今天呢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个《老豆腐的故事》。但凡能够去到寺院,或者有点佛门...当前,全球气候暖化所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已威胁到了方方面面,如果不加遏制,地球完美的生态系统将有被摧毁的危险。...
信乐永离女身愿:设我得佛,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,其有女人闻我名字,欢喜信乐,发菩提心,厌恶女身。寿终之后...
总结我的前半段人生,从大学毕业开始,我的前半段人生好像就是在为房子而努力。 单位分得一套房子后,我和先生结婚...佛言。复有六事。钱财日耗减: 一者喜饮酒。 二者喜博掩。 三者喜早卧晚起。 四者喜请客。亦欲令人请之。 五者喜与...
孝之为道,其大无外,经天纬地,范圣型贤,先王修之以成至德,如来乘之以证觉道。故儒之孝经云:夫孝,天之经也,地...
无着(唐代州五台山华严寺)[《宋高僧传》卷第二十]
【历代名僧辞典】
释无着。永嘉人也。识度宽明秉操贞礭。留神大道约志游方。抵于京师云华寺。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。凡诸经论志极旁通。然于华藏海终誓遨游。以大历二年入五台山。肆欲观圣人之境界。五月到华严寺挂锡。始于堂中啜茶见老僧寝陋据北床。问曰。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。请看。着乃躬度之。回视之间失僧之所。于时神情[怡-台+敞]恍疑喜交生。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。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。我愿止此其为快乎。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。羽毛蒨绚双飞于顶上。望东北鼓翼而去。明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扬。少顷而灭。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。言曰。此何祥也。愿期再现断众生疑。寻睹光如前。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。方坐假寐。闻叱牛三声云饮水。一翁古貌坏形服粗短褐曳麻屦。巾裹甚异。着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。翁曰。山外求粮。用来居在何地。云求粮用在台山。翻质着云。师何戾止。答曰。闻此有金刚窟。故来随喜。翁曰。师困耶。答曰否。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。着曰。凡夫昏沈胡可怪哉。曰师若昏沉可去啜煮荈乎。翁指东北。见精舍相距数步余。翁牵牛前行。着蹑躅而随。至寺门。唤均提三声。童子[应-心/言]唯开阖。年可十四五。垂发齐眉衣褐襦。牵牛入寺。见其地尽是琉璃。堂舍廊庑皆耀金色。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。翁踞白牙床。指锦墩揖着坐。童子捧二瓯茶。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。各赋一匙。着咽之如有所证。神府明豁悟宿事焉翁曰。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。答曰。有修无证。大小二乘染指而已。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。着云。求大乘菩提心。曰师以初心修即得。又问。齿腊几何。三十一矣。翁云。师之纯淑年三十八则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欤。且徐徐下山。好寻道路勿伤厥足。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。欲偃息也。着请寓一宵可乎。曰不可。缘师有两伴相随。今夜不见师归。忧愁曷已。此乃师有执情在。着曰。瞿昙弟子有何执处。虽然有伴不顾恋他。又问。持三衣否。曰受戒已来持之。曰此是封执处。着曰。亦有圣教在。若许住宿心念舍之。脱有强缘佛故听许。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。宜从急护。翁拂襟投袂而作。着亦趋行。翁曰。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。胜造恒沙七宝塔。宝塔究尽碎为尘。一念净心成正觉。着俯听凝神。谢曰。蒙宣密偈若饮醍醐。容入智门敢忘指决。丈人可谓知言铭刻心府。翁唤均提可送师去。临行拊背曰。好去。着再折腰。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前问童子。此何伽蓝不悬题额。童子指金刚窟。反问着云。伊何窟乎。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。童子曰。金刚下有何字。着惟忖少选曰。金刚下有般若。童子莞尔。适入者般若寺也。着携童子手揖顾而别。童子瞠目视着如欲吐辞。着曰。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。童子遂宣偈[口*受]云。面上无瞋供养具。口里无瞋吐妙香。心里无瞋是珍宝。无染无垢是真常。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。唯见山林土石。悢悢盈怀歔欷不已。叹曰。绪言余论若笙镛之末响。犹在乎耳。谛观山翁立处。有白云冉冉涌起。去地寻常许。变成五色云霓。上有大圣乘师子。而诸菩萨围繞。食顷东方白云一段渐遮菩萨面。群像与云偕灭。着倏见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。相将还至窟前作礼。忽闻山石振吼声如霹雳。诸僧奔走。良久寂无所睹。着遂陈遭遇。六人悔责不见圣容。咫尺绵邈知罪障之屏翳欤。着遂隐此山而终。元和中门人文一追述焉。
上篇:处寂(唐资州山北兰若)[《宋高僧传》卷第二十] | 下篇:普化(唐真定府)[《宋高僧传》卷第二十] |
凡二卷。又作悟空禅师语录。宋代僧清了(1089~1151)撰,侍者德初、义初等编。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。卷上原题为“...
宝鬘喻经
根
鸺鹠外道
常凯
八万地狱
恚
三昧耶形
欲为根本
清净觉海
不受奉施金银等宝戒
无尽法界
【大藏经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十小咒
【大藏经】信心铭

让自己的存在,成为别人的祝福

每天进步一点点,早晚会成功

【推荐】老豆腐的故事
全民素食的5个理由

【推荐】永离女身的两种捷径

内心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富有
佛说六事令钱财日耗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