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历代名僧辞典 > 正文
亦名:七色 行宗记·释九十单提法:“七色者,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、紫、缥浅青色也。”(戒疏记卷一三·五三·一三...(术语)坐禅时忘失自家现前之世界也。...【诸菩萨愍】 p1349 瑜伽七十四卷十五页云:问:诸菩萨愍云何?答:于苦现前诸有情所,随生愍伤故。...天、人、修罗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,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,所以叫做六凡。...凡一二八卷。又作百卷钞、小野百卷钞、净土院钞。为日本真言宗僧觉禅所著。本书共分诸佛部、佛顶部、诸经部、观音部...谓灵妙不可思议之效验。又作灵应、灵感、威验。略称验。即祈求诸佛菩萨,或由于受持读诵经典,而获得不可思议之证验...凡二卷。元代刘谧撰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。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,千百年来,是非纷然,故特着此论以明辨之。初...无量者,谓四无量,一慈无量、二悲无量、三喜无量、四舍无量。慈云何?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与乐相应意乐,住具足中若...(术语)梵网经所说菩萨十戒之一。禁生一切忿怒之心也。...即拾取落穗之教。为天台宗对涅槃经教之称呼。于涅槃经教之前,有法华经会之开显一乘,或有众生未堪闻法华,或自甘退...【三种假】 《成唯识论》卷八载︰假有三种,曰聚集假、相续假、分位假。一、聚集假,如瓶、钵、有情等,是由多种成...(据《华严经疏钞》分段)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: 一、十种三业 佛子,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?云何得不...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,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,于最清净甚深法界,诸佛之境,如来所居。...天台止观有四本:一曰《圆顿止观》,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,章安记为十卷;二曰渐次止观,在瓦官寺说,弟子法慎记,本...
经文: 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,不得见他心智,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,众生心念者,不取正觉。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...若父母天性与佛相反,当至诚代父母持念回向,消除宿业。久而久之,自会生信修持。诚之所至,金石为开。况父子天性相...
清朝时,淄川有一个穷小子,腊月将尽,还缺吃少穿,他不知道这个年怎么过。穷极无聊,想出一个馊主意。这天,他操着...教中有「结缘」的说法,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支持、协助,共同走上良善、光明的道路,所以「广结善缘」其实就是「...香港巴士阿叔是一段用手机拍摄后放到网络上的视频。前后只有不到几分钟。然而,它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却达到了700万次...
敦伦尽分,闲邪存诚。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 真为生死,发菩提心。深信切愿,持佛名号。 印光大师一生对弟子教化的言...
一天晚上,我在杭州火车站候车厅外的长椅上等一位朋友,朋友要晚上七八点钟才过来,所以时间非常宽裕。当时身边坐着...
末学生于一九五四年四月八日,法名演兵,一九七四年高中毕业,当时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,一直在家务农。现有一儿...
僧照(魏太山丹岭寺)[《续高僧传》卷二十五]
【历代名僧辞典】
释僧照。未详氏族。住泰山丹岭寺。性虚放喜追奇。每闻灵迹谲诡。无不登践。承瀑布之下多诸洞穴仙圣攸止。以魏普泰年行至荣山。见飞流下有穴。因穴随入。行可五六里。便出穴外。逐微径东北上数里。得石渠阔两三步。水西流清而且彻。带渠药草延蔓委地。渠北有瓦舍三口。形甚古陋。庭前谷穗纵横。鸟雀残食。东头屋里有数架黄帙。中间有铁臼两具。亦有釜器。并附游尘。都无炊爨之迹。西头屋内有一沙门。端坐俨然飞尘没膝。四望惟见茂林悬涧。非复人居。须臾逢一神僧。年可六十。眉长丈余盘挂耳上。相见欣然如旧。问所从来。自云。我同学三人来此避世。一人外行未返。一人死来极久。似入灭定。今在西屋内汝见之未。今日何姓为主。答是魏家。僧云。魏家享国已久不姓曹耶。照云姓元。僧曰。我不知。遂取谷穗捣之作粥。又往林中叶下取梨枣与之令噉。僧云。汝但食。我不噉此。又问诵何经。照云。诵法华。神僧颔头曰。大好精进业。今东屋格上如许经。并自诵之。欲得闻不。照合掌曰。惟敢闻命。彼遂部别诵之。声气朗彻。乃至通夜。照苦睡。僧曰。但睡。我自恒业耳。达日不眠。更为造食。照谢曰。幸得奉谒。今且暂归寻来接事。僧亦不留。但言。我同学行去。汝若值者大有开悟。恨不见之。既言须归好去。照寻路得还。结侣重往。瀑布与穴莫测其处。今终南诸山亦有斯事。既多余涉。不无其理云。
上篇:僧意(魏太山朗公谷山寺)[《续高僧传》卷二十五] | 下篇:道丰(齐相州鼓山)[《续高僧传》卷二十五] |
(术语)认有我身之执念为我执,亦云人执。唯识述记一本曰:烦恼障品类众多,我执为根,生诸烦恼,若不执我无烦恼俱...
草木七种色
座忘
诸菩萨愍
六凡
觉禅钞
灵验
三教平心论
无量
不瞋恚戒
捃拾教
三种假
【大藏经】华严经·净行品
【大藏经】金光明最胜王经
【大藏经】修习止观坐禅法要

知道他心中的愿望,才能够应机说法
如何让父母吃素不杀生

受伤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全
圣严法师《结真正的善缘》
涵养也是一种财富

【推荐】印祖一生教化的三十二字箴言

一位小老板杀生的悲惨报应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