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历代名僧辞典 > 正文
新译作寻伺,旧译作觉观,粗思名觉,细思名观,二者都能扰乱定心。...(术语)对于体灭而言。诸法之灭,其体非灭。体为常住恒有。其作用灭也。是为诸法灭之主张。...(人名)会稽上虞人。住嘉祥寺。春夏弘法,秋冬事著述。梁天监十九年,撰高僧传十四卷。又有涅槃义疏十卷,梵网经疏...愚痴,又名无明,不明白事理的意思,为三毒之一。佛教所说的愚痴,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,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...【修多罗】 或云修单兰,或修妒路。西域记:名素怛览。旧曰修多罗,讹也。或言无翻,含五义故。摭华云:义味无...【开】 p1184 瑜伽九十九卷五页云:与制相违,应知名开。...【俱品一分转】 p0927 因明入正理论云:俱品一分转者:如说声常,无质碍故。此中常宗,以虚空极微等为同品。无...(术语)言心与佛及众生,三法无差别也。...(杂语)禅林之语。法兄也。温公续诗话曰:惠崇诗,每犯古人。或嘲之云:不是师兄多犯古,古人诗句犯师兄。按五灯会...(术语)梵语羼提Kṣānti,译曰忍辱,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,六波罗蜜之一。法界次第下之上曰:羼提,秦言忍辱...禅林用语。形容禅者之风采光仪,或其机用之洒脱可喜。碧岩录第四则(大四八·一四三中):“德山背却法堂,着草鞋便...我闻如是: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诸漏已尽,神通明达。诸众圣其名曰:尊者阿难,...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,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、菩萨七十二那术、比丘尼五百人、清信士七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毘舍离国。食时到,入城乞食。时毘舍离城中,有一梨车,名鞞罗羡那(秦言勇军)。譬如天与诸天女共...
若见他人对佛经像有不恭敬者,宜于二人共坐时,细细以正义劝之。 在家佛弟子,非常容易遇到这样的情况,别人对佛经...问: 在家里只供一尊阿弥陀佛还是供西方三圣? 大安法师答: 如果供西方三圣像的话,当然会更好一些,因为临命终时...
帝王中信佛的不少,其中尤其以梁武帝、顺治帝为最,舍身出家。 有人说,这两位是,他们的境遇有其特殊性,毕竟他们...
代序 蕅益大师说:佛道以见性明心为指归,以信行、法行为方便。信行秉教,岂废观心;法行观心,岂容离教。是以西天...
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,八十种随行好。是说佛的身体有种种美妙的地方。那么是哪三十二相呢?又是怎么来的呢...
比丘尼了定,俗姓崔,安徽人。幼时跟着做官的父亲在江苏,后同黄某结婚,因为生活作风问题,与丈夫分离,回娘家居住...
一、无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观念是苦,因为无常所以是苦。一般的人不知道苦从那儿来,实际上苦有所谓的四苦或八苦。四...问: 在寺院中,如果我们知道某些出家僧人是破戒之人(包括不正见的邪师),我们能不能单独顶礼他,单独供养他?有...
法喜(唐雍州津梁寺)[《续高僧传》卷十九]
【历代名僧辞典】
释法喜。俗姓李。襄阳人也。七岁出家。颢禅师为其保傅。颢道素温赡有闻同侣。后住禅定。将终前夕。所居房壁自然外崩。颢曰。依报已乖。吾将即世。于是端坐闭目。如有所缘。奄然而卒。初不觉也。自喜恭恪奉侍积经载纪。而颢专修定业略于言诲。便以观量知人。审喜机度。事逾先习不肃而成。钻仰景行惟德是辅。荆州青溪山寺四十余僧喜为沙弥。亲所供奉。昼则炊煮薪蒸。夜便诵习经典。山居无炬。燃柴取明。每夕自课诵通一纸。如是累时。所缘通利。虽学诸经部类。而偏以法华为宗。常假食息中间兼诵一卷。余则专以禅业系念在前。纔有惛心便又温故。仁寿年内。文帝敕召追入京师住禅定寺。供礼隆异。俭行为先。接抚同伦。谦虚成德。爰有佛牙舍利。帝里所珍。檠以宝台处之上室。瑰宝溢目非德不知。大众以喜行解潜通幽微屡降。便以道场相委任其监护。喜遂纲维供养日夕承仰。又以颢师去世。意欲冥被灵爽。愿诵千遍法华。因即不处旧房。但用巡遶寺塔。行坐二仪誓穷本愿。数满八百精厉晨宵。系心不散觉转休健。同寺僧者见有白牛驾以宝车入喜房内。追而观之了无踪绪。方知幽通之感有遂教门。而卑弱自守营卫在初。诸有疾苦无论客旧。皆周给瞻问亲为将疗。至于屎尿脓吐皆就而[口*束]之。然则患疾之苦。世所同轻。而喜都无污贱。情倍欣怿。以为常业也。致有远近道俗带疾相投。皆悦慰其心终其报类。或有外来问疾。并为病者陈苦。有问其故。喜云。病人缠恼来问致增故耳。武德四年。右仆射萧瑀。于蓝田造寺名津梁。夙奉徽风嘉其弘度。召而居之。时属运开犹承饥荐。四方慕义相次山门。便减撤衣资用充继乏。禀归行务众所宗焉。凡有迟疑每为销释。并会通旨理畅显神心。而为行沉密卒难备纪。传者尝同游处。故略而述之。后乃屏退自资。超居众伍。骊山南阜乡号卢陵。即九纪之故墟也。北负露台之岭。南对赫胥之陵。交涧深林。仙贤是集。即卜而宅之。乃有终焉之志。笃励子弟诱导山民。福始罪终十盈八九。贞观初年。夜涉其半。见有焰火数炬从南而来正趣山舍。僧俗惊散。虑是贼徒以事告喜。喜曰。此应无苦。但自修业。及至寻顾不知所由。其居处降灵皆此类也。六年春创染微疾。自知非久。强加医疗终无进服。至十月十二日乃告门人。无常至矣。勿事嚣扰。当默然静虑。津吾去识。勿使异人辄入房也。时时唱告。三界虚妄但是一心。大众忽闻林北有音乐车振之声。因以告之。喜曰。世间果报久已舍之。如何更生乐处。终是缠累。乃又入定。须臾声止。香至充满。达五更初端坐而卒。春秋六十有一。形色鲜洁如常在定。初平素之日历巡山崄。行见一处幽隐可为栖骸之所。命弟子示之。及其终后寺僧属其仪貌端峙。不忍行之。凿山为窟将欲藏瘗。尔夕暴雪忽零有余一尺。周回二里蔽于山路。遂开行送。中道降神于弟子曰。吾欲露尸山野给施众生。如何埋藏违吾本志。雪平荒径可且停行。众不从之乃安窟内。经久俨然都无摧腐。宗国公亲往观之。神色如在。叹善而归。尔后怪无损坏。遂举其纳衣。方见为物所啖。头项已下枯骨鲜明。详斯以论。實本愿之所致耳。且喜学年据道。事仰名师。青溪禅众天下称最。而亲见奉养。故得景行成明日光声采加以敬慎戒约。闻即依行。计业分功步影而食。时少觉差必虚斋而过。晦望忏洗清心布萨安恤贫病固是常宜。衣弊食粗诚其恒志。轻清拯济见美东郊矣。
上篇:智藏(唐终南山丰德寺)[《续高僧传》卷十九] | 下篇:道昂(唐相州寒陵山寺)[《续高僧传》卷二十] |
【声有二种】 p1392 大毗婆沙论十三卷五页云:声有二种。谓长养,等流。无异熟生。有间断故。...
觉观
用灭
慧皎
痴
修多罗
开
俱品一分转
三法无差
师兄
忍辱
风光可爱
【大藏经】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出家功德经

佛堂必须整洁,才会有功德
大安法师:只供一尊阿弥陀佛还是供西方三圣

学佛可以解脱众生之苦

能杰法师:童蒙止观

佛陀的三十二相从何而来

改过修行,终得往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