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(术语)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,融和而无隔历,父母所生之肉身,即为佛身也。...梵语 mudgara。为密教法器之一,乃属具有钩之棓、杵等之武器。又作目竭岚。据大日经卷三悉地出现品载,没檗蓝系以 ...周遍于法界的身体,亦即佛三身中之法身。...(菩萨)Maitreya,...又名无相戒,即持戒的人心无所著,视一切戒律,犹如虚空,了无持犯之相。...凡二卷。日本净土宗西山派祖证空撰。又称四十八愿钞。系以定散、念佛、来迎等三重之义解释四十八愿,谓净土三经(无...(杂语)佛说法在庵罗树园,净名大士(维摩译名)将从方丈之病室与文殊共诣此处,先以彼神力变此庵罗树园为净土之大...又未具资粮者,谓缘谛增上法为境,于诸谛中成就下品谛察法忍,成就下品顺决择分,未定生时。...亦名:受钵法、钵多罗受法 行事钞·钵器制听篇:“加受法。四分无文,但言应受持之,今用他部文。十诵云:‘大德一...子题:覆肩衣量 随机羯磨·衣药受净篇:“若准僧祇文,广四肘,长二肘,是祇支本制,今则改变,止可义准。其 覆 肩...sisheng-liufan 佛教术语。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,或称十界。其中四类是圣者,六类为凡夫,故称四圣六凡。 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,与大苾刍众三万二千人俱,皆得阿罗汉,具大神通。其名曰:尊者阿若憍陈如、尊者...往生论...凡趣圣道悟解真宗。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。一切行无由取见。愿善知识如有写者。用心无令脱错。恐误后人。 夫修道之本...
在凡夫地,谁无烦恼。须于平时预先提防,自然遇境逢缘,不至卒发。纵发,亦能顿起觉照,令其消灭。起烦恼境,不一而...《心经》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,观就是思惟,思惟就是你想,你一天想什么?经过你的想,经过你的思惟,经过你的理解...在这个世界上,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,事事如意,总会有烦恼和忧愁。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,我们该...
布施好品德,帮助众亲眷,行为无瑕疵,是为最吉祥。 我们应该培养广行布施的好品德,帮助衣食不济的亲眷;要检点自...
勿道群生性命微,万物皆灵莫杀生。自从学佛以后,我一直行持着吃素戒杀等善法,并常劝谏他人吃素,爱护生灵,哪怕是...徐恒志老居士简介 徐恒志居士,1915-2007,原籍浙江镇海,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。稍长,入五金行工作,倍受磨...一天,净威菩萨恭敬请问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行的因缘,佛为其开示最胜仙人舍身求法之事。 久远劫以前,许多仙人在山林...1、一切快乐,没有比祥和更为快乐;一切享受,没有比宁静更为享受。 2、一个人心量有多大,事业就有多大;一个人心...
唯境无识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唯境无识】为‘唯识无境’的对称。系承认外境为实存的主张。唯识宗十大论师之一的护法论师主张‘唯识无境’说,谓一切诸法皆唯心所现,唯有内在心识是实,而外在之境是假;对此,印度中观派空宗清辨论师则认为,于真谛中,心、境共为真空;于俗谛中,则立‘唯境无识’之说,即物质世界与心识并存,因内识有境有心,心必依境而起。另亦指顺世外道(印度唯物论的学派)所主张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之极微为常为实,四大极微之外,无有他物。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一载︰‘顺世外道及清辨等成立唯境无识,为简于彼言识之唯。’
上篇:唯心 | 下篇:唯识 |
梵语 paca karmendriyāni。五种造作业之根。又称五作根、五业根、五业。指数论二十五谛中第十四至十八等五谛。即:...
三密相应
没檗蓝
法界身
每怛里
离相戒
四十八愿要释钞
净名大士变庵罗园为讲堂
未具资粮
钵之受法
僧祇支衣量
四圣六凡
【大藏经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往生论
【大藏经】最上乘论

如何根治烦恼习气
梦参老和尚:心经上的第一个字
随缘自适,烦恼即逝

为什么不把贫穷卖掉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