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【四善根以十七门分别】 p0466 大毗婆沙论七卷一页云:问:暖、有何意趣?答:先所修集一切善根,(谓从布施,乃至...(杂名)药师经曰:此十二药叉大将,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,同时举声白佛言。(中略)或有疾药求度脱者,亦应读...谓彼旋环如理作意。审正观察深妙义已。便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。谓信精进。及念定慧。彼于自内所生出离远离所生五...禅林用语。斥詈慢心躁急、似是而非之禅者。又作掠虚汉。掠,即掠取之意;虚,即虚妄不实;掠虚,即指仅模仿他人言语...指于凡夫妄情之前,现种种之相。譬如于疑心之前生暗鬼。然在理上,此类物相乃属虚妄不实者,唯因凡夫迷心本来具有“...谓鼻、舌、身等三根与所取之对境分量相等。若所取之境仅有极微之分量,则能取之根亦仅用相等之极微分量即可产生作用...(术语)三无为之一。灭者灭尽有为法也,灭尽了,毕竟不生,曰无为。此灭有二种,以智慧之简择力断灭烦恼,不令再生...(术语)类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称目也。此有篇门与聚门之别,篇门者,依结成之罪果及急要之义而区别为五篇,聚门者,...【趣苦灭道圣谛】 p1327 卽道圣谛法蕴足论五卷十二页云:云何趣苦灭道圣谛?谓若道,若圣行,于过去未来现在苦,能...(术语)五蕴中之四蕴也,此四蕴皆为心法,故称曰非色之四蕴。...谓为耳识曾受曾了。名为已闻。彼无耳识曾受曾了。隐藏如是想忍见乐。言我已闻。如是名为不知言知。...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《成唯识》,今略标所以。谓此三十颂中,...十善业道经...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。时有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,皆净洁一种类,皆阿罗汉...
据香港东网本月27日报导,体重曾经高达1230磅(约合557.9公斤)、2006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,被确认为全球最重的...学佛没有其他伎俩,也没有什么诀窍,只是生处要熟,熟处要生,对生的念佛修善要熟练,而对熟习的情爱五欲则要生疏。...
我们来看看今生的生命是怎么形成的,它有一定的过程。先看第一个,识。这个识是一个明了最微细的心识。 识为初入胎...
如果业障不消除,你一事无成。有的人说带业往生;有的人说业不能带,带着业生不到极乐世界。 为了这个问题,在台湾...仙人山中,微风徐徐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香味。在树下静坐的阿难尊者,思惟佛陀说过的道理:世界上所有的香味,都...
至于日用之中,所有一丝一毫之善,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,皆悉以此功德,回向往生。如是则一切行门,皆为净土助行。犹...佛陀游化到舍卫国,居住在胜林给孤独园。有一天,佛陀问比丘们:有一个贪欲心很重的穷人,他心中贪恋着物质,是不是...
二弃瞋恚盖:瞋是失佛法之根本,坠恶道之因缘,法乐之怨家,善心之大贼,种种恶口之府藏。 首先智者大师先解释这个...
成唯识论随注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成唯识论随注】十卷,又名《成唯识论随疏》,明代高原大师原著,比丘明善随文疏释其义,书未成而明善逝世,其法嗣慧善补成之。
上篇:成唯识论学记 | 下篇: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|
指贪欲烦恼。又称贪使。为十使之一,十根本烦恼之一,十随眠之一,五钝使之一。使,为驱使之意。即贪欲之烦恼能驱使...
四善根以十七门分别
五色缕
法随法行
掠虚头汉
当情现相
等量境
非择灭无为
篇聚
趣苦灭道圣谛
受想行识
不知言知
【大藏经】唯识三十论颂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十善业道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

以佛治心,以法养生──佛教的养生之道
憨山大师:念佛与参禅

今生的生命是怎么形成的

能否「带业往生」,该怎样「带」
戒香

如是则一切行门,皆为净土助行
贪欲如举债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