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> 正文
谓众生本有之菩提心,其本性清净而真实,故称之。大日经疏卷一(大三九·五八九下):“正观自心,无有生处,得入真...(一)印度:佛世以来,比丘教团须遵守离歌舞观听戒,禁止听、看音乐、歌、演剧等。亦即教团禁止一切娱乐,仅准许配有...谓阿罗汉。所有无学慧慧根。及慧解脱。俱解脱。于四圣谛。已现观。而现观。为得现法乐住故。诸根转。是名具知根。...(术语)色香等百般之世相,总为我心识之所攀缘者。据大乘之实义,则诸缘皆心识之所变也。首楞严经一曰:汝今识精元...谓独自修行,觉悟而离生死之人,徒能自度,难以生起大悲心,兼济一切众生,则无法臻于佛果,故谓之舍悲障。 p6269...(术语)译为入灭。常略曰涅槃。俱舍光记二十三曰:梵云般涅槃。槃,此云圆。涅槃,此云寂。...梵名 Upatisya,巴利名 Uptissa。印度小乘论之比丘。又作优婆提舍、优波替舍。意译为大光。与舍利弗从其父所得之名...行事钞·沙弥别行篇:“余有安居、受日等事,例同大僧。十诵,制五众安居,五众受日。四分,三时游行戒,三众亦结罪...凡三卷。清代弘赞辑。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。本书乃汇集有关弥勒信仰、兜率往生之见闻,及选自经论中相关之传记所成...为“闇证禅师”之同义语。鼻隔,谓闭息六根而隔离六境;鼻隔禅师,即指住于空见而枯木闇坐之禅人。所谓六根,乃眼、...(饮食)化缘乞食而得之荼也。...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...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...《瑜伽菩萨戒本》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,已受菩萨所受净戒,应自数数专谛思惟:此是菩萨正所应...有一次,世尊从舍卫城到吠舍离,在路上他看到一些弟子背着大包小包的衣物旅行,不禁想到:这些愚人,把精力全放在穿...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时候,有一位虔诚的居士,每天发心供养比丘,当时有一位已经证得阿罗汉圣果的比丘,每天都到居士的...地藏王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,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的长子,其功德广如虚空、深如大海、高如须弥,即使十方诸佛在...世人哪里知道,暴富之后,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渴望的那种幸福生活,相反,痛苦却随之摩肩接踵而至,甚至丢了性命。对此...弁言 我今天演讲素食的利益一题,有两个因缘:第一、看到贵社素食团,参加人数之多,甚为稀有。欲令已参加素食者,...一句弥陀,圆融法界。觌体全真,交罗无碍。彻悟大师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就是圆融的法界。什么叫法界?根据现象和本...问: 《弥陀经》一心不乱,《无量寿经》至心信乐,《观经》具备三心,摄取不舍,善导大师金刚深信,请问皆是平时往...随着佛陀教化的弘传,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胜数,僧团份子良莠不齐自是意料中事,要求所有的弟子在短时间都能成圣成贤...
八识三性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
【八识三性】在善、恶、无记三性中,第八识是无覆无记,第七识是有覆无记,前六识通于三性。即前六识若与信等十一善心所相应,则属善性摄,与无惭、无愧及八大随烦恼等十心所相应,属不善性摄,二者皆不相应,无记性摄。第八识何以是无覆无记?因为第八识是异熟性。异熟若是善或染污,流转还灭即不能成立。又此识如果是善,则不能为染法所依;此识如果是染,则不能为善法所依。再者此识是所熏性,如果此识为善为染,如极香或极臭,则不能受熏。第七识何以是有覆无记,因为此识与四烦恼心所相应,是染污法,障碍圣道,隐蔽自心,故名有覆。或问:此四烦恼何以不名不善而称无记?答,此四烦恼,行相细微,任运而转,故无记摄,而非不善。再问:前六识何以通于三性?若与信等十一善心所相应,是善性摄;与无惭等十法相应,是不善性摄;若两者俱不相应,自然是无记性摄。
上篇:八识二执 | 下篇:八识三量 |
(堂塔)Aviddhakarṇa,译曰不穿耳。在中印度波罗奈斯国东,战主国之伽蓝。昔国王为睹货逻国沙门建立。西域记七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