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印度佛陀波利尊者。至五台清凉山逢一叟问曰。尔来何为。利曰。求礼觐文殊。叟曰。带佛顶尊胜咒来否。利曰。未也。叟曰。此土众生滋恶。而出家者犯四弃尤多。不持此咒随行远来奚益。能回取之以流此土可乎。波利作礼而返。以开曜元年取其咒至于长安。有旨命日照三藏翻译。帝闻此咒灵验特异。秘之禁掖。波利屡奏请布中外。高宗不得已从之。利即辞入五台。后不知终。
佛教词典 > 佛教人物传 > 正文
(地名)山名。翻梵语九曰:健陀摩陀摩罗,译曰香花。梵Gandhamādanamāla,即香醉山也。...凡一○八卷。日僧尧恕(1640~1695)编。相当于我国各种僧传之索引,书中将我国撰述之僧传等所列之僧名,依韵会百八...【七事无实体】 p0061 显扬十八卷五页云:非实有七事者:谓七种事,无有实体。一、表色,二、形色,三、影像,...【死麤重】 p0618 杂集论十卷十三页云:死麤重者:谓临命终时诸根乱性。...(术语)大善大利也。善必具利。法华经信解品曰:深自庆幸获大善利。...又称咒、神咒、密咒、禁咒。能显神验御龙缚鬼之语,与印度之陀罗尼类似,故可视之为同义语。例如大悲咒又可称为大悲...(譬喻)邪见之多如林也。行事钞下四之二曰:相似道,相似善,难知难学多入邪林。...(物名)露出于堂塔外之幔幕也。法华经序品曰:珠交露幔。...(书名)略名杂心论。尊者法救,以阿毗昙心论过于简略更增加而成此书。宋僧伽跋摩等译,十一卷。...1、身业、口业、意业。身业即身之所作,如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酗酒等事是;口业即口之所语,如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、妄...(杂名)奉于神佛之钱。俗曰散钱,参钱。...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(宋言时称)译 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毘耶离国猕猴林中青莲池精舍。与大比丘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形疾有三:风、寒、热病,为患轻微。心有三病,患祸深重,动有劫数受诸苦恼,唯佛良医能为制药。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...老和尚在往生前约一星期开始,每天昼夜都自己猛力出声地念佛,那种「使尽每一口气恳切呼唤阿弥陀佛」的念法,非常人...
这一段是文殊菩萨教诲敕令阿难尊者这个当机众,应该好好地谛听,好好地学习,乃至于如法地修学。这个地方有三段:一...
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志公禅师,住在金陵,有一天他离开寺院下山游方去,当他走到一个村落看到一户人家正在张灯结彩,...问: 请开示:作为佛教徒、学佛者,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?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金融、经济危机的时代,目前全...
净宗十三祖的净土思想,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,点缀在我国净土宗发展史上,构成中国佛教乃至东方佛教的一大景观。各...
心经主要是讲照见五蕴皆空,空是把五欲、八风看空。 如果把空解释为没有就会成为断灭见,佛法称之为恶取空,取是执...也许,有的朋友认为,现在谁都可以戴佛珠就像普通的金银首饰、钻石珠宝一样,不过是一种装饰罢了,戴不戴佛珠似乎也...
人们都知道杀业非常可怕,却不知道邪淫更加可怕;人们都以为杀业所得之业报最为残酷,却不知邪淫的业报更为凄惨。人...
北印度佛陀波利尊者《佛祖历代通载》
【佛教人物传】
上篇:五祖弘忍大师《佛祖历代通载》 | 下篇:慈恩法师窥基《佛祖历代通载》 |
(故事)增一阿含经三曰:神足轻举,飞到十方,所谓大目犍连比丘是。智度论四十一曰:如舍利弗,于智慧中第一,目犍...
健陀摩陀摩罗
僧传排韵
七事无实体
死麤重
大善利
真言密语
邪林
露幔
杂阿毗昙心论
三业
赛钱
【大藏经】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华严经净行品
【大藏经】思惟略要法
广钦老和尚临终的慈悲示现

「多闻」比不上「反闻」

志公禅师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
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

净宗祖师思想的现代价值

把「空」认为没有,就会成为断灭见
心律法师:戴佛珠的含义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