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祖龙树尊者。西天竺国人也。亦名龙胜。始于毗罗尊者得法。后至南印度。彼国之人多信福业。闻尊者为说妙法。递相谓曰。人有福业世间第一。徒言佛性谁能睹之。尊者曰。汝欲见佛性。先须除我慢。彼人曰。佛性大小。尊者曰。非大非小非广非狭。无福无报不死不生。彼闻理胜悉回初心。尊者复于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。一切众唯闻法音不睹师相。彼众中有长者子。名迦那提婆。谓众曰。识此相否。众曰。目所未睹安能辩识。提婆曰。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未我等。何以知之。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。佛性之义廓然虚明。言讫轮相即隐。复居本座而说偈言。身现圆月相。以表诸佛体。说法无其形。用辨非声色。彼众闻偈咸愿出家以求解脱。尊者即为剃发。命诸圣授具其国先有外道。五千余人作大幻术。众皆宗仰。尊者悉为化之令归三宝。复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。垂之于世。后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。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。听吾偈言。为明隐显法。方说解脱理。于法心不证。无嗔亦无喜。付法讫。入月轮三昧。广现神变。复就本座凝然禅寂。迦那提婆与诸四众共建宝塔以葬焉。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己丑岁也
佛教词典 > 佛教人物传 > 正文
法相宗所立四种无明中不共无明之一。谓不与贪等俱起,乃与第六意识相应,独行而起之无明。复分为二种:(一)主独行不...(杂语)诸佛之光明有色光智慧光之二种。...(名数)上述之九种中,后五种为增长资益出世之善根者,故称出世之五食。见华严大疏十九。...又作阇多伽,华译为本生经,即佛说自身过去所经历的事迹的经文,为十二部经之一。...(1717~1790)朝鲜禅僧。密阳(庆尚南道)人,俗姓朴。号默庵。字耳食。十四岁住于澄光寺(全罗南道乐安郡),十八...(菩萨)对于胜军不动而有胜军地藏。...(术语)观察心性如何,谓之观心。心为万法之主,无一事漏于心者,故观察心,即观察一切也。因而凡究事观理,尽称为...指佛门规章。摩诃止观卷七下(大四六·九七下):“教门纲格匡骨盘峙。”[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四] p5889...思者,于心造作意业为体,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,于心造作意业为体者,此辩其相,于善等品中役心为业者,此辩其...(术语)照解极理之禅定也。新译仁王经中曰:为三界主,修不可称不可说法明门,得理尽三昧。同良贲疏中上曰:照解离...种种胜解智力者,谓于一切种差别胜解智无著无碍现行中,所有三摩地等。...礼佛大忏悔文...尊者大目揵连,从佛在耆闍崛山中,游行恒水边,见诸饿鬼甚多,受罪不同。见尊者目连,皆起敬心,来问因缘。 一鬼问言...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...问:禅语中常提到脚跟下或看脚下,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实,注重当下眼前,不要耽于过去或幻想未来? 师:的确是这个...
佛教徒常常发愿,一般人则常常发誓,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? 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、一种承诺,譬如说青...这个思想,刚开始比较不坚固叫思想,当这个思想坚固了就叫知见。这就是我们修习大乘止观,或者讲修习唯识止观,它智...
问: 何为见地?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?在修行整个过程中,如何处理见地、修证、行愿三者的关系? 大安法师答:...
净土法门是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。千经万论皆赞净土,独讽弥陀。唯此法门,三根普被,圣凡齐收;唯此法门极简极易,至...我的一个朋友学佛有一段时间了。她很热心,到各种公益团体去做义工,也经常参加一些佛学夏令营之类的活动。她说她很...
佛制亡僧焚化,原本是为了令其离开分段生死的虚假形体,从而证得真常法身。所以自佛陀立制以来,僧众奉为常规。怎奈...
(第一讲) 好,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,大家晚上吉祥。那我们其他的且不说,请大家先端身,我们合掌来三称本...
第十四祖龙树尊者《佛祖历代通载》
【佛教人物传】
上篇:第十三祖迦毗摩罗《佛祖历代通载》 | 下篇:第十五祖迦那提婆《佛祖历代通载》 |
【极微无方分】 p1198 瑜伽三卷二页云:又色聚亦有方分。极微亦有方分。然色聚有分,非极微。何以故?由极微卽是分...
独行不共无明
色光
出世五食
阇陀伽
最讷
胜军地藏
观心
纲格
思
理尽三昧
种种胜解智力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礼佛大忏悔文
【大藏经】饿鬼报应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
圣严法师《脚跟下》

发愿与发誓
遇到逆境你会用哪种思想去面对

何为见地?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

略论「一心不乱」
莫把「小资情调」当佛法

印光大师:临终舟楫(白话文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