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杂语)书名之簿籍。地狱冥官,书恶人之名以免忘而漏罚者也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一心观想梵释诸天的清净身体,叫做净眼三昧。...【身受】 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前五识所感肉体或感觉之苦、乐、舍三受。受乃根、境、识三者结合,而后有‘受’,...梵语 mudrā。又作目陀罗、母捺罗、莫捺罗。译为印相、契印、密印。略称印。即密教曼荼罗海会诸尊各标示其内证三昧...释迦的简称,是释尊的姓。晋时道安法师提倡佛子应以世尊的姓为姓,即姓释,后来大家见到阿含经说四河入海,无复河名...亦名:比丘爱铜钵事 子题:比丘念着铜钵死作饿鬼 行事钞·瞻病送终篇:“(病比丘)必须别处安置故。五百问云,昔有...为“自作供养”之对称。为十种供养之一。即经由教化、募化、劝说,而令他人供养佛、塔、寺等,其功德与“自作供养”...(术语)第一中胎,八叶九尊也。第二遍智院等谓之第一重,又云第一院。第三文殊院等谓之第二重,又云第二院。第四释...(杂语)禅语。安息而置行李之处,即宿泊处。又请升座斋僧时设于山门外之小休憩所也。见百丈清规及象器笺。...(1336~1405)日本临济宗僧。别号蕉坚道人。敕谥“佛智广照国师”、“净印翊圣国师”。土佐(高知县)人。早年从学...(术语)以善恶之业因,感苦乐之果者。秘藏宝钥中曰:夫灾祸之兴。略有三种:一时运,二天罚,三业感。...疑,梵语 vicikitsā,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;惑,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。与“疑惑”之用语相似者,另有疑...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,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,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。其名曰:尊者了...(龙藏本)...十小咒...佛经中有这么一则故事──有两个商队准备出门经商,但因人数众多,为了避免秩序混乱,两队的领队就商议分梯出发。其...
尔时世尊,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...
由发心中去承担责任 经常对信徒们说要发心,但是很少要求他们承担起责任,更忽略责任之重要性。所谓发心容易持久难...
引言 天在人们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含义,它是美好、自在、富足、远离苦难的代名词。同时,天也是人们心目中的主宰和依...一、唯识的中心是改造心地 唯识是讲什么的?唯识的中心思想是改造心地。《华严经》讲: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。五...在修行人中,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,反而被障碍的寸步难行。 一、畏惧生活 整天为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生活顾虑重重,...
我们今天身为一个菩萨,我们内心要面对很多的境缘,你要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而这三个功德都必须在所缘境中完成。问...
佛教宗旨,单以一心为宗。原其此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了无纤尘,清净无物。此中本无迷悟生死,圣凡不立,生佛同...
名籍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名声 | 下篇:名誉 |
【三种无自性性】 p0203 瑜伽七十三卷十页云:问:世尊依何密意,说一切法皆无自性?答:由依彼彼所化势力,故说三...
净眼三昧
身受
母陀罗
释
病比丘须别处安置
他作供养
四重曼荼罗
安下处
绝海中津
业感
疑惑
【大藏经】佛说无量寿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四十二章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十小咒
凡事都能让一步

法华会上这五千人为什么离席

佛教的社会责任

如何超出天道而得到究竟的解脱
惟贤长老《学习唯识对净土宗念佛之人的现实指导意义》
修行人要放下这六种畏惧

遇到不如意的境界,起烦恼也没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