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名数)一随至施,随近己至,方能施与也。二怖畏施,畏怖灾厄,欲其静息而行惠施也,又见此财坏相现前,宁施而不失也。三报恩施,昔得他施,今还施于彼也。四求报施,今施物于彼而希他之返报也。五习先施,习于先人父祖之家法而行惠施也。六希天施,希生于彼天而行惠施也。七要名施,希美名而布施也。八为庄严心,为贤助心,为资瑜伽,为得上义。瑜伽者,禅定也。上义者,涅槃也。见俱舍论十八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1、又名佛法藏,或如来藏,即法性的道理,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,故名。 2、唐时高僧,本康居国(在今新疆省北...(术语)天与人,即六趣中之天趣与人趣也。无量寿经上曰:天人归仰。又曰:诸天世人。法华经宝塔品曰:移诸天人,置...梵语 vīta-rāga-bhūmi。为菩萨修行阶位之一,即三乘共十地之第六位。又称离贪地、灭淫怒痴地。入于此地得断除欲...【无著行】 菩萨修唯识行,此为十行位的第七位。此位菩萨,修方便行,求法度生,心无厌足,悟诸法寂静,一无所著,...资持记·释自恣篇:“问:‘所以须坐草者?’答:‘自恣一法,异余众事,由是露过,求他诲示,必现卑逊。褥席坐具,...(术语)恶之思想。有八种之别。大乘义章五末曰:邪心思想,名之为觉。违正理,故称为恶。恶觉不同,离分有八。止观...【寻求毗钵舍那】 p1179 瑜伽七十七卷四页云:云何寻求毗钵舍那?谓由慧故;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,为善了故,...(杂语)一输卢迦论曰:私婆婆,或译云自体体,或译为自性性。梵Svabhāva。...(术语)梵语Nirvāna,巴Nibbāna之译,有有余无余之二,故皆指命终证果。无量寿经上曰:国中天人不住定聚,必至灭...(物名)于祖忌献茶汤时,或茶礼汤礼时所鸣之鼓也。见象器笺十八。...佛灭后安住于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宝,木雕泥塑纸画的佛像,即住持佛宝,三藏经典,即住持法宝,剃发染衣的比丘,即住...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,学无学皆阿罗汉,有为功德无为功德,无学十智...如是我闻。一时,薄伽(qi)梵(fn)游化诸国,至广严城,住乐(yu)音树下,与大苾(b)刍(ch)众,八千人俱。菩萨摩诃(hē)...佛顶尊胜陀罗尼经...
问曰:大乘经论中,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,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? 答曰:说众生无生如虚空,有二种:一者,如...
住持,就是摄受的意思。他这一念心能够把心中清净的戒、定、慧摄持不失。因为摄持戒定慧的关系,就能够善巧地超越三...
化城是《法华经》里讲,为了引诱那些根机暗钝的众生,本来是用一乘法来度众生的,但一乘法他信不及,感觉到五百由旬...
石巩慧藏禅师随马祖道一禅师出家修行,一日在厨房工作,马祖问:你在做什么?石巩答:牧牛。马祖再问:怎么牧?石巩...佛教常说的发愿,就是树立学佛目标。每个人发心不同,所以,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。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可在每...
地藏经上有一句话,饮食无度者,说饥渴咽病报。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平时饮食没有节制,贪图口欲,暴饮暴食,那么他今生...
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,一日,世尊告诉诸比丘:有四种无碍辩才,是哪四种呢?即:义无碍辩、法无碍辩、辞无碍辩...
原文: 净土法门,以深信愿,念佛求生西方。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,有此愿,便不能决定往生矣。 一切法门,亦有...
八种布施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七种布施 | 下篇:布施物 |
禅林用语。指随时之垂说。以别于上堂说法之大参。又譬如人家有三五子,晚间返家,父母一一处裁断彼等日间所作之正误...
法藏
天人
离欲地
无著行
自恣须坐草
恶觉
寻求毗钵舍那
私婆婆
灭度
茶鼓
住持三宝
【大藏经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
【大藏经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

「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」,为何还要愿往生

从念头来判断你的来生

极乐世界绝不是化城

子真牧牛
发愿

饮食无度者得饥渴咽病的现世报

四种无碍辩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