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名数)安居竟日行自恣举罪之式,选僧众而为自恣举罪之任者,必具二种之五德:一不爱,二不恚,三不怖,四不痴,五知自恣与不自恣,此名自恣之五德。又:一知时,二真实,三利益,四柔软,五慈心,此名举罪之五德。行事钞上四曰:“四分律取具二五法者,谓不爱恚怖痴,知自恣不自恣,此名自恣五德。律文又差知时不以非时,如实不以虚妄,利益不以损减,柔软不以尘穬,慈心不以瞋恚,此谓举罪五德。”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(地名)Kosala,又作拘萨罗,拘娑罗,居萨罗。译曰工巧或无斗战。南印度古王国名(西域记作中印度)。法显传所谓达...亦名:有归无戒、翻邪三归无戒可得 羯磨疏·诸戒受法篇:“有归无戒者,为除世疑。受五戒者,但依前诵;止是翻邪;...又称横五师。为“异世五师”之对称。系指佛陀入灭后之百年左右(即阿育王时代),同时出自异世五师之第五优婆鞠多门...指一百零八尊佛菩萨,乃安置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根本成身会者。即五佛、四波罗蜜、十六大菩萨、四摄、八供、贤劫十六...(术语)于顺逆诸法得自在之禅定。智度论四十七曰:得此三昧,于诸法中逆顺自在。...(一)为“四分”之一。即唯识宗所说之心、心所法四种认识作用中之自证分。心、心所法之认识作用分为相分、见分、自证...(杂语)于吾身有缘者。...(术语)胎藏界之曼陀罗。以大日为中胎,其外围有三重之坛,而都收诸尊,谓之三重都坛。...【无漏乐】 p1050 瑜伽三十五卷二十页云:无漏乐者:学无学乐。...行事钞·通辨羯磨篇:“别举羯磨,明其成坏。法不孤起,终须四缘。随义明非,不过七种。先就但心念法以解七非;乃至...(术语)同于授记,于众生授与决定作佛之记别也。大日经疏一曰:定光之授决。...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,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,于最清净甚深法界,诸佛之境,如来所居。...普贤行愿品...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,学无学皆阿罗汉,有为功德无为功德,无学十智...昔日,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时,波斯匿王不仅非常护持佛法,也经常听经闻法,静坐思惟种种道理。 世间上的...
所谓六根对六尘,因为六根在接触六尘,不去分辨的时候,它仅仅是叫根尘相对,无所谓苦和不苦,只是根、尘、识三者接...供养偈: 「供养佛,供养法,供养僧,供养一切众生(三遍)。愿佛力加持,以食施百,百施千千万,供养一切众生。 愿...
《大庄严论经》中马鸣菩萨提到,若是造作善业,自然就会受到好的业报,即便得到国王援助之力,仍不如业力所获得的善...第一天 山溪日夜流声静 佛号法水涤尘心 一、皇天不负苦心人 我们灵岩山寺打佛七,从第一周年到第二周年这样的每月...怯弱气认为自己根浅慧薄,无力胜任大道。应发大愿,立大志而向上发心也。 孤僻气生性孤僻,心量狭窄,不和合于大众...
《楞严经》前面的三卷经文,佛陀等于是讲到了大乘佛法胜义中的真胜义性。也就是在整个大乘的教法当中,对生命的解释...
我们上晚殿主要是念佛,念阿弥陀佛。这样安排的目的,就是为了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。念《阿弥陀经》时要诚恳,出声诵...
自恣五德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五乐 | 下篇:瞻病五德 |
(一)全一卷。 智严译于刘宋元嘉四年(427)。收于大正藏第九册。本经乃佛为罗阅王之女利行宣说法华三昧之行法。叙述...
憍萨罗
三归下无所加
同世五师
百八尊
逆顺三昧
第三分
缘者
三重都坛
无漏乐
羯磨七非
授决
【大藏经】金光明最胜王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
【大藏经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
修善如爱己

喝同样一杯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
饭前供养偈

因缘果报如影随形
妙莲老和尚《妙莲老和尚佛七中开示二》
修行人二十种病气

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