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名数)数论所立二十五谛之第六位。眼耳鼻舌皮也。与佛教之五根相当。见唯识述记一末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(术语)转法轮菩萨摧魔怨敌法,一卷,不空译。...(名数)五种支条之戒也。谓大涅槃心一理根本开出之支末事戒,有五种之别:一、根本业清净戒,二、前后眷属余清净戒...Xiaochenglun 小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。又称小乘阿毗达磨、小乘阿毗昙等。相对大乘论而言。在小乘佛教兴起之后...指仅具形式之教化门,犹如庄严佛法之外在门面,非真实之佛法。如一般以六度万行为佛法,其实仍未彻入真实佛法,故称...【于应覆藏而不覆藏不应覆藏而反复藏过失】 p0755 瑜伽九十九卷四页云:若于未受具戒补特伽罗前,宣示实得胜过...(术语)三道之一。善恶之所作,使人向于六趣,故名为道。胜鬘经宝窟上末曰:造作称业,通人向于三途,名之为道。智...(术语)说佛教根本义之四谛中,苦集灭三谛之偈文也(但偈中说三谛者,惟智度论之文,其他为苦灭之二谛)。约于其中...圣人的财产。大宝积经说:信、戒、闻、惭、愧、舍、慧,如是等法,是谓圣财。彼诸众生,不获此故,名极贫穷。...(术语)五种三昧耶中第三三昧耶,学法灌顶也。灵妙疏下曰:阿阇梨灌顶者,行传法阿阇梨灌顶也,如律中受具足戒。持...【因陀尼罗】 大论:此云天赤珠。...【无所有处】 p1063 瑜伽三十三卷十三页云:复次从识无边处,求上进时,离其识外,更求余境,都无所得。谓诸所有,...晚课蒙山施食仪...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婆伽婆,在王舍城灵鹫山中,共摩诃比丘僧二万二千人俱,其名曰:慧命阿若憍陈如、慧命...根据弘化社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。...火线军中一小卒,菩萨了脱不还俗。 菩提种子勤撒播,清凉寂寞过戒河。 笑迎一切顺逆境,逆水舟中也稳坐。 一不求,...
1940年,我们也是打佛七,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:念佛,应该觉照。我们念佛的人,应该有觉照。照的意思,就像大家念...教理行果,乃佛法之纲宗。忆佛念佛,实得道之捷径。在昔之时,随修一法,而四者皆备。即今之世,若舍净土,则果证全...
佛弟子祭祖先,固当以诵经、持咒、念佛为主。焚化箔锭,亦不宜废,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。即定其即往生,亦不妨令未往...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 我们来看这一段。一般无论是大...
每听人说大家学佛,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,为什么呢?大家都出家了,没有夫妇儿女,还成什么社会?这是严重的误会,我...
参禅人,由散乱心,参到有心,只有参禅心,无妄想心。复由有心,用到无心。无心,无世界身心一切心,至此绵密不稍间...
问: 请问如何正确对待生活、修行中的善缘、违缘? 答: 从空性的角度来讲,生活、修行中的外缘并无善恶、违顺、染...
五知根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五怖畏 | 下篇:五忿怒 |
指印度释迦族之四王各生二子,计有八子。又作四王生八子。据释迦谱卷一载,四王指净饭王、白饭王、斛饭王、甘露饭王...
经轨
五支戒
小乘论(Hinayana sastra)
庄严门
于应覆藏而不覆藏不应覆藏而反复藏过失
业道
缘起偈
圣财
持明灌顶
因陀尼罗
无所有处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晚课蒙山施食仪
【大藏经】僧伽吒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地藏菩萨本愿经
佛前十不求

念佛时该如何观想
印祖文钞--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

印光大师对祭祖焚烧纸钱的开示

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

在家也可以修行,为什么还要出家

只有工夫,不存工夫知见,是名真心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