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传说)五分律曰:“佛言过去世恒水边有仙人,住石窟。尔时龙王日由水出,围绕恭敬仙人。弟子等怖畏羸瘦,故仙人教弟子乞颔下如意珠,龙去不复来。于是世尊引古说之偈言:乞者人不爱,数则增怨憎,龙王闻乞事,一去不复还。”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(界名)五净居天也。性灵集七曰:五居足疲秣,十虑心灭休游。...(术语)谓比丘受戒体后而随处修行也。...【世第一法通在三地】 p0515 大毗婆沙论四卷八页云:世第一法,当言有寻有伺,无寻唯伺,无寻无伺耶?答:应言或有...(术语)如摩尼宝珠映彻一切,入此三昧者,能观见诸法之本际,故名宝积三昧。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曰:何故...【因力】 p0591 如四缘入诸静虑乃至有顶中说。 二解 如二失坏因有二种失坏中说。...【摄拖苾[馬*犬]】 此云声明。西域记云:开蒙诱进,先遵十二章。七岁之后,渐授五明大论。言五明者,一曰声明,...【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】 这是心经中的名句,尽人皆知,但误解者多。此须自四大、极微说起。四大又称四大种,一者地...亦名:染心 戒本疏·十三僧残法:“爱染心者,心本性净,由爱染之,故曰也。然爱有二相,如子之爱二亲,如父之爱一...梵名 Vanavāsin。又作伐那波斯、拔纳拔西、伐罗婆斯。为十六罗汉中之第十四。即与眷属同住于可住山中,护持正法,...【心转依】 p0349 杂集论十卷十五页云:心转依者:谓已得无学道,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;永离一切客尘随烦恼故;名为...资持记·释标宗篇:“正道清澄,洗沐尘垢,故喻如水。”(事钞记卷三·五·四)...普贤菩萨行愿赞...我闻如是: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诸漏已尽,神通明达。诸众圣其名曰:尊者阿难,...为佛弟子,常于昼夜,至心诵念,八大人觉: 第一觉悟: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;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;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...问: 师父慈悲开示,弟子求生的心极切,厌离心也很强,但却遭遇了一个忤逆的儿子,经常骂我,使我心神不宁,心里常...佛说六道轮回,很多人曾经告诉我说:地狱看不到,饿鬼没见过,天神太幻觉,修罗无所知,畜生本来有,人死如灯灭。 ...宽却肚皮需忍辱,豁开心地任从他。若逢知己需依分,纵遇冤家也共和;若能了此心头事,自然证得六波罗。弥勒菩萨的化...人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一些烦恼的事儿。有些烦恼来自外界,必须正视;而大多数困扰则源于内心,这就是所谓的自寻烦...一、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 增进道德是佛教的戒学。戒就是止恶行善,它包括两个方面:好的事情去做--行善;不好的事情...问:佛经里称众生为有情,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,真的是因为人有情绪,所以才被称为有情吗? 答:众生皆有...无数劫以前有一只猴子,它在深山中修行,它的心地非常仁慈、友爱,能够爱同在山林中的一切动物,心中常怀有大慈大悲...《百喻经》里有一段譬喻:有位农夫听说芝麻的营养价值很高,买来滋补养身的人趋之若鹜。因此,他决定将土地重新整理...
乞者人不爱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乞食四分 | 下篇:乞眼婆罗门 |
【能堪忍】 p0893 瑜伽四十卷六页云:又诸菩萨住律仪戒,虽复遭他手足块石刀杖等触之所加害,于彼尚无少恚恨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