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毗婆沙论四卷八页云:世第一法,当言有寻有伺,无寻唯伺,无寻无伺耶?答:应言或有寻有伺,或无寻唯伺,或无寻无伺。云何有寻有伺?答:若依有寻有伺三摩地,入正性离生,彼所得世第一法。谓依未至及初静虑,入正性离生者,所得世第一法。问:此中依言,欲显何法?有作是说:此俱生定,说名为依。谓世第一法相应定,以依声说。此俱生依,有成文证。如智蕴说:若依空三摩地,入正性离生。彼于苦法智忍相应定,以依声说。此亦如是。有余师说:此等无间缘定,说名为依。谓增上忍相应定,以依声说。如是说者,即彼三地,说名为依。后所说依,应知亦尔。云何无寻唯伺?答:若依无寻唯伺三摩地,入正性离生;彼所得世第一法。谓依静虑中间,入正性离生者,所得世第一法。云何无寻无伺?答:若依无寻无伺三摩地,入正性离生,彼所得世第一法。谓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,入正性离生者,所得世第一法。若依未至定,入正性离生;彼修一地见道,一地世第一法,二地现观边世俗智。若依初静虑,入正性离生;彼修二地见道,一地世第一法,三地现观边世俗智。若依静虑中间,入正性离生;彼修三地见道,一地世第一法,四地现观边世俗智。若依第二静虑,入正性离生;彼修四地见道,一地世第一法,五地现观边世俗智。若依第三静虑,入正性离生;彼修五地见道,一地世第一法,六地现观边世俗智。若依第四静虑,入正性离生;彼修六地见道,一地世第一法,七地现观边世俗智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元代僧。晋(山西)人。字仲宝。金末,避乱至内黄(河南)。工诗善画,有以笺素请其诗画者,师则随手应之不厌,士林...(植物)木名。陀罗尼集经十曰:啰迦沙弥木,是菩提树之别名。梵Rākāśvāmin。...行宗记·释百众学法:“于法自在,故号法王。”(戒疏记卷一六·一六·一七)...【恶行根】 p1158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三页云:一、恶行根。能令当来住恶趣苦。又云:应知此中诸贪瞋痴三不善根、能与...(一)指无量寿经卷上所说之优钵罗华、波头摩华、俱勿头华、分陀利华四种莲华。气香状美,以极珍贵,故得以庄严净土。...《四十二章经》,一卷,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,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。 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,与汉明帝求...亦名:无根重罪谤戒犯相、无根谤戒犯相 含注戒本·十三僧残法:“若以无根四事加谤,说而了了僧残,不了偷兰。若指...(术语)阿赖耶识之别名。唯识论三曰:或名无垢识,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,此名唯在如来地。述记三末曰:唯无漏...一、不可思议所信乐, 二、无有等比佛三昧乐, 三、不可限量大慈悲乐, 四、一切诸佛解脱之乐, 五...(1020~1099)北宋僧。常州无锡(江苏无锡)人,俗姓管。字无喆。十九岁,入苏州承天永安寺道升禅师门下,苦修十年...(术语)诸苦难也。智度论十一曰:人身无常,众苦之薮。...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,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,告诸菩萨及善财言:善...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,学无学皆阿罗汉,有为功德无为功德,无学十智...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...
【原文】 世人皆恶吃亏,而人人做吃亏之事。世人皆畏堕落,而在在种堕落之因。有人于此,父母无故而詈之曰,尔乃犬...
善者可以为法,恶者可以为戒 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,怎么说很重要呢?就是,所谓的善恶其实都是我们一心的显...
七七事变后,全面抗战爆发,整个中国陷入了战争之中。许多政要文人想逃离战区,最快的方式就是坐飞机。当时飞机数量...山头主义,门户之见 弘一大师说:【因所皈依者为僧,非皈依某一人,应于一切僧众,若贤若愚,生平等心,至诚恭敬,...
闲居之地, 指视昭然, 吾虽掩之甚密, 文之甚巧, 而肺肝早露, 终难自欺, 被人觑破, 不值一文矣,乌得不懔懔?...问: 如何救度疾病的众生? 慧律法师答: 有两种角度:第一是看中医,把身体调过来;第二念佛、持咒有时可以改变。...两千年来,以中印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,光耀世界,它是净化人心、指导人们履行正道的灯塔。从近代开始至今,随着西方...
当时,我们在云居山,生活很清苦,工作劳动量很大。每天要划定很大的面积开荒,白天开不完,晚上天黑了也要再干,有...
世第一法通在三地
【法相辞典】
【世第一法通在三地】 p0515
上篇:世第一法唯色界系 | 下篇:世第一法三根相应 |
谓身低举手足卷舒。名曰频申。鼻面开蹙。唇口喎张。名为欠呿。...
圆琛
啰迦沙弥
法王
恶行根
四华
四十二章经
无根波罗夷谤戒犯相
无垢识
诸佛十乐
宗本
众苦
【大藏经】普贤行愿品
【大藏经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

过年宴请宾客如何才最吉祥

善者可以为法,恶者可以为戒
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
慧律法师《修行人常犯的通病》

闲居之地是非多,如何才能不畏人间舆论
如何救度疾病的众生
惟贤法师: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