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杂语)Ucchaṅga,数名。译曰数千万百。见本行集经十二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即指佛为使众生开悟所用之特异方法。后代诸师根据不同经典,所作之解释各异:(一)法华经方便品(大九·八下):“更...【闻二百亿苾刍生处】 p1265 西域记十卷二页云:三佛经行西不远、有窣堵波,是室缕多频设底拘胝(唐言闻二百亿。旧...即由加行而得之果,亦即依不净观等之加行力所生之无漏智。大毗婆娑论说:加行果者谓不净观,或持息念,为加行故,渐...梵语 hetu-parināma。又作因变。为“果能变”之对称。唯识家就诸识变现诸法,分别为因能变与果能变二种,认为第八...(名数)一毛,二刍摩迦,此方所无。三奢搦迦,此方所无。四羯播死迦,白毡也。五独孤洛迦,纻布也。六高诂薄迦,是...(地名)Meghasāra,林名,译曰云杉。翻梵语九曰:弥萨罗,应云弥伽萨罗。译曰:弥伽者云,萨罗者杉。中阿含第十四...(经名)说优陀罗罗摩子不知痈本。虽生于非想天,而还堕于狸中。身为痈,爱为痈本。摄于中阿含经二十八。...【法相宗】 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,大乘八宗之一. 此宗的宗名有五,一名法相宗,二名唯识宗 三名普为乘教宗,四名应...(故事)增一阿含经三曰:能广说法分别义理,所谓满愿子比丘是。法华经授记品曰:佛告诸比丘: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...【阿那含】 为声闻四果中的第三果,梵语意译不还,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,不再还来欲界受生。此阶位的圣者中,若...又名四无所畏,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。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两种。...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...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,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,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。其名曰:尊者了...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,忘言得旨端可悟明。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,拈华于灵山会上,...大乘菩萨行的安乐行,不但要自己求安乐,还要所有的众生也得到安乐。有人问,佛教徒真的知道快乐的秘诀?是的,我们...
六斋日是指每个月的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、二十九、三十。 十斋日是在六斋日的基础上,加上初一、十八、二十四...
设我得佛,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,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寿终之后,常修梵行,至成佛道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 ...
首楞严经,意思就是说此经所讲的道理,就是究竟坚固。所谓究竟者,就是不同我们一般心,今天假如得一点好处了,自己...佛陀普度众生,跟他出家学道的有五众弟子,一、沙弥(小和尚),二、沙弥尼(小尼姑),三、式叉摩罗(学戒女),四、比丘...何谓积极?时时地生活于现在,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于过去的骄傲与悔恨,也不将宝贵的生命消磨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与...过去,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陀罗河边的伞盖庵罗树林中,不久前,舍利弗尊者与目连尊者才入涅槃。适逢十五日诵戒时,佛...回顾中国两千年的佛教历史,我们会发觉中国佛教在这两千年当中,出现了很多祖师大德;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,大乘思想...
郁曾伽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郁伽陀达磨菩萨 | 下篇:郁提尸 |
即唯识三性观。三性者: 一、遍计所执性,即执在心外之我法性; 二、依他起性,即种子所转生之因缘所生法;...
异方便
闻二百亿苾刍生处
加行果
因能变
七种衣
弥萨罗
优陀罗经
法相宗
富楼那说法第一
阿那含
四无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慈悲道场忏法
【大藏经】佛说无量寿经
【大藏经】六祖大师法宝坛经
佛教徒快乐的秘诀

斋日和斋月

善业不能改变烦恼,但善根不一样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