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譬喻)于见道可断之迷理惑,其性猛利,断之却易,故譬之于破石。于修道可断之迷事惑,其性纯弱,断之反难,故譬之于藕丝。古德之颂曰:“见道如破石,修道如藕丝。”朝野群载二仁王会咒愿文曰:“长断藕丝,共升莲藻。”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(界名)谓此娑婆世界也。五浊十恶所行之处也。观无量寿经曰: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,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充满,多不...【一切门戒】 p0005 瑜伽四十二卷一页云:云何菩萨一切门戒?当知此戒,略有四种。一者、正受戒,二者、本性戒...(经名)Suvarṇaprabhāo-ttamendrarājāsutra,译曰金光明帝王经。金光明玄义上曰:真谛三藏云:修跋拏,此言金...比丘尼八波罗夷戒之一。又作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、随举。谓比丘尼若追随持执恶见而为僧众弹劾之比丘,或供应其...(杂语)清净之佛道也。法华经序品曰:求无上慧为说净道。...【静虑无色各有四种】 p1379 显扬二卷三页云:于诸静虑及与无色,复有四种应知。一、杂染,二、洁白,三、建立,四...【虚妄分别有相无相】 p1170 辩中边论上卷一页云:颂曰:虚妄分别有。于此二都无。此中唯有空;于彼,亦有此。论曰...(仪式)坐参之大者。其规与寻常之坐参同,但首座入堂不烧香。见象器笺九。...含注戒本·三十舍堕法:“是中舍者,于此住处僧中舍钵已,单白受忏,便说罪名种相,责心生厌离。钵若好者,应夺留置...【舍依处】 p0973 瑜伽九十七卷四页云:云何舍依处?谓断彼事。由此依处,于已断事,无杂染行,现法乐住。...【二种行非利益行补特伽罗】 p0046 瑜伽九十三卷七页云:复有二种补特伽罗。何等为二?一、唯行自非利益行。谓...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...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(一)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。时彼南方有一婆罗门,名曰满贤,...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。以契经说三界唯心。心意识了名之差别。此中...观汝所说,足知汝虽看《文钞》、《嘉言录》,依旧绝不注意于禅净之区别处。汝若于禅净界限之说,信得及。何必行经七...
貉稽曰:稽大不理于口。 孟子曰:无伤也,士憎兹多口。《诗》云:忧心悄悄,愠于群小。孔子也。肆不殄厥愠,亦不陨...
【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。香华衣服。种种珍宝。或复饮食。如是奉事者。未来百千万亿劫中。常在诸天。受胜妙乐。若...
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,大多数的人,物欲薰心,终日追求享受。因此,不免欲令智昏,往往闯下滔天大祸,轻...
善导大师在给《观无量寿经》著疏的时候,对一个修净土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,做了一个比喻,叫二河白道喻。 说有...
生活中,人们的烦恼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,一方面是自身的欲望,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名与利。有的人为此奔波了一生,却苦...有个女士以为结婚后人生从此有了依靠,结果先生却遗弃她和儿子。当时她以为还有儿子可指望,结果儿子后来也离开了她...
前六识这是属于心法,根、尘是属于色法。那么前六识主要是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造业。但是第六识能明了、造...
藕丝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藕孔 | 下篇:庞居士 |
乃将一日区分为晨朝、日中、黄昏等三时。依印度古代之风俗,将一日分为昼三时与夜三时(初夜、中夜、后夜),则一日...
浊恶处
一切门戒
修跋拏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修多罗
随顺被举比丘戒
净道
静虑无色各有四种
虚妄分别有相无相
大坐参
非分乞钵戒舍忏法
舍依处
二种行非利益行补特伽罗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妙法莲华经
【大藏经】撰集百缘经
【大藏经】唯识二十论
虽属惑业凡夫,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

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

如是奉事者,未来常在诸天受胜妙乐

不做物质奴隶的小人

两土世尊一个遣一个接,为我们保驾护航

人生要淡泊名利,才能活得自在
圣严法师:没有一样是靠得住的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