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名数)九等之仪礼也。此为印度古来所行之致敬式。西域记第二谓“致敬之式,其仪九等:一发言慰问、二俯首示敬、三举手高揖、四合掌平拱、五屈膝、六长跪、七手膝据地、八五轮俱屈、九五体投地。”是也。又出释氏要览中。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【最上成满菩萨住】 p1156 瑜伽四十七卷十六页云:云何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?谓诸菩萨、安住于此,于菩萨道,已到究...(445~518)南朝梁代僧。江苏江宁人,俗姓俞。幼入建初寺礼拜,欢喜乐道,不肯返家。父母怜其志,许出家,遂师事僧...前言六根,兹明须净。即谓如欲了于自心,须不迷于现境,净其六根,不着六尘,而转六识。 所谓净其六根者,以要...【律仪不律仪无表得舍分位】 p0858 俱舍论十四卷六页云:今应思择表及无表,谁成就何?齐何时分?且辩成无表律...【观相】 p1468 瑜伽十一卷二十二页云:云何观相?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。 二解 瑜伽三十一卷八页云:云何观相?...(名数)十地与等觉妙觉也。大日经疏十曰:亦如菩萨十二地,即十地等妙之觉,犹如十二月,故此中得一月之分,即是入...【慈】 p1265 瑜伽二十六卷二十三页云:若于无苦无乐亲怨中三品有情,平等欲于其乐;当知是慈。...禅林用语。比喻事之重复多遍而无必要。与“雪上加霜”、“锦上铺花”同义。碧岩录第三十四则(大四八·一七三上):...(一)显教谓为大智度论之略称,以之为解释大品般若经之作;于密教则为释摩诃衍论之略称,以之为大乘起信论之注释书。...(?~1726)清代临济宗僧。沈阳人,俗姓李。字迦陵。号吹余。少习儒学,专治性命之说。年二十四,投高阳毗卢真一出...(杂语)于同一净土之莲台上结成佛之实也。...往生论...君不见。绝学无为閒道人。不除妄想不求真。 无明实性即佛性。幻化空身即法身。法身觉了无一物。 本源自性天真佛。五...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,理不可易,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、万行起于深信之宅。是以天竺法师鸠摩罗什,诵持此品以为心首。...
一、讲经说法,是出家僧伽的天职,即本职工作。依佛为师,出家为僧,则上求佛道以自利、下化众生以利他;利他既是自...一、 素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,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,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。从古到今,...在英国某小镇,有一个青年人,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。这儿,有一个华人妇女,远离家人,在这儿打工。他们总...
学佛,就是要学得可以清楚知道「生从何来、死往何去」,但是谈何容易啊!不过,佛陀懂得用智慧来引导我们,首先要我...
富在知足 什么是富?很多人都会认为有钱就是富。这个答案为什么这么标准?这是受了谁的影响?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孩子...「同事」一般是指在同一个公司或团体里共事的人,他们或者做相同的工作,或者分属不同部门,但只要是为了同一项任务...住在观音殿的旁边,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,是一种难得的缘份。 每天都有很多次经过观世音菩萨面前,有时会进行...佛陀说:世上有四种人。第一种人由黑暗走向黑暗;第二种人由光明走向黑暗;第三种人由黑暗走向光明;第四种人由光明...
九仪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九种不还 | 下篇:九横 |
云何所取?几是所取?为何义故观所取耶?谓诸能取亦是所取,以眼根等意识所取故。或有所取非能取,谓唯是取所行义,...
最上成满菩萨住
僧祐
净六根
律仪不律仪无表得舍分位
观相
十二地
慈
头上安头
释论
性音
一莲之实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往生论
【大藏经】永嘉证道歌
【大藏经】梵网经

讲经说法的重大意义
惟贤长老:佛教对素食传统形成与发展影响
财富与幸福

俱絺罗尊者问生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