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术语)对于二谛三谛而言。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。与所谓一实谛同。涅槃经第十三曰:“文殊白佛言:第一义中有世谛不,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,如其有者,即是一谛,如其无者,将非如来虚妄说耶?佛答曰:世谛者,即第一义谛。有善方便故,随顺众生,说有二谛。”是世谛即第一义谛,言有二谛者,示方便之意也。法华玄义第二明一谛之意义,谓譬如醉人,其心眩乱,视日月山川等,悉皆回转,而醒人但见不转,不见转,众生为诸烦恼无明所覆,生颠倒心,虽谓有二谛,而世谛如转日,实唯为本日之一谛也。又毗婆沙论第七十二,解一谛之说颇多。有谓灭谛为一谛,有谓道谛名为一谛,乃至评家谓四谛,亦是世谛,亦是第一义谛云。又胜鬘经,谓四圣谛中,三谛是虚妄法,不真实,一灭谛为真实谛。”义林章第二末,谓胜鬘经说为一实谛,是唯如来藏乃为一实,余有起尽云。案智度论八十六曰: “声闻人以四谛得道,菩萨以一谛入道。”
佛教词典 > 佛学大辞典 > 正文
(物名)论场之大鼓也,欲论议者鸣之而集众也。三论玄义曰:提婆菩萨,震论鼓于王庭,九十六师一时云集。...阿赖耶识的别名,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。...第七识末那识有十种不同之名称,即:七识、转识、妄相识、相续识、无明识、解识、行识、无畏识、现识、智障识等。 ...(职位)禅家之寺院,豫择辩口者,于应白衣之请,升座说法时,使出众与升座之人问答者,谓之禅客。始自宋代圆悟大慧...【最胜光曜七宝庄严】 p1156 佛地经论一卷七页云:最胜光曜七宝庄严者:谓大宫殿、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。或大宫殿、...亦名:四药受净篇 子题:受净 行事钞·四药受净篇:“四药受净篇第十八。(一、叙意释名)报命支持,勿过于药。药名...《至元法宝勘同总录》,简称《至元录》,十卷,元代释庆吉祥等撰。 至元年间,元世祖见西僧经教与汉僧经教音韵...(名数)四如来四亲近之十六菩萨也,简别于贤劫之十六尊,特称为大菩萨。...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加以集录而成之传记。亦有杂载于高僧传、灵异记、佛教故事集者。此外尚有往生者之专集。唐即迦...(杂语)同素怀,平生之望也。...不假作意,与理体相应任运而修,称真修;依真如理而起有心有作之修,称缘修。缘修可视为真修之方便。此语原为地论师...如是我闻:一时,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,三昧正受,一切如来光严住持,是诸众生清净觉地;身心寂灭平等本际,圆满...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:「造化权舆之首,天道未分;龟龙系象之初,人文始着。虽万八千...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...
问: 《无量寿经》说极乐世界意以为食,那为何还要上大供? 大安法师答: 《无量寿经》在介绍西方净土的往生者生活...
由一切种识,如是如是变;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。 第一段是说明,既然心外的境界是没有的,为什么我们内心会有种...
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,他就是念《阿弥陀经》念了30万遍,每天念佛号5万遍。他是夜不倒单念佛。你看古人这种修行哪,...
读诵大乘经典,这是我们净业三福的一个重要的科目。正因为我们通过读诵大乘经典,才能建立正知正见。读诵的过程当中...
请看下面。示常源曰: 汝行勿怠,怠非比丘。彼自废者,多身后忧。 这是第十一段:示常源勿自怠废。就是你的修行不要...在佛教的《百喻经》中,有一则可笑而发人深省的故事,把现代人重视浮华的表面,不注重内涵的虚荣愚痴,描绘得淋漓尽...
有一种回忆,住在都市已渐淡忘;有一种体验,住在都市恐不知道。 某假日下午闲来没事,碰巧孩子的好朋友难得回屏东...
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生命的延续呢?如果有,是怎样延续的呢?如果没有,能否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呢?如今,很多人对这个...
一谛
【佛学大辞典】
上篇:一机一境 | 下篇:一腊 |
菩萨名,因执持金刚杵,故又名金刚手菩萨,密宗以大日如来为初祖,此金刚萨埵为第二祖。...
论鼓
一切种识
七识十名
禅客
最胜光曜七宝庄严
行事钞四药受净篇第十八
至元法宝勘同总录
十六大菩萨
往生传
素意
真修缘修
【大藏经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
【大藏经】大方广佛华严经(80卷)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

极乐世界以意为食,为何还要上大供

由一切种识,如是如是变;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

【推荐】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

诵经的重要意义

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
端正的鼻子

养猪场参观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