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弥陀经》一卷,姚秦鸠摩罗什译。是叙说阿弥陀佛净土功德庄严而劝念佛往生的经典,是佛无问自说的经,净土三经之一。

  此经在中国弘传极盛,曾经三次汉文译出。
  第一译是姚奏弘始四年(402)二月八日鸠摩罗什在长安(逍遥园)译出。第二译是刘宋孝建年中(454~456)求那跋陀罗在荆州辛寺译出,名《小无量寿经》,今已失传。
  第三译是唐永徽元年(650)正月一日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译出,名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。又此经的藏文译本,系由施戒与智军共译出(一作悲铠日帝与智军共译)。

  此经的梵文本,曾于1881年由英国马克斯·缪勒与日本南条文雄在伦敦加以刊行。
  嗣又于1894年将它英译,收于由马克斯·缪勒于1875年开始编辑出版的《东方圣书》第四十九卷中。又有南条文雄、获原云来、椎尾辨匡、河口慧海等依据梵、汉、藏文译出数种日文本。

  此经汉译三本在唐麟德元年(664)撰出的《大唐内典录·入藏录》中已并收入藏,同录卷六并载明第一罗什译本五纸,第二求那跋陀罗译本四纸,第三玄奘译本十纸。又据唐开元十八年(730)撰出的《开元释教录·入藏录》所载,罗什和玄奘译本纸数同上,求那跋陀罗译本则未收入藏。从那时起第二译《小无量寿经》似已佚失。但从元代以来各藏中,又都收有《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》十五句五十九字和以下长行四十七字,并标明是求那跋陀罗译,出自《小无量寿经》,这当是第二译中仅存的佚文。至第三玄奘译和罗什译本的异点,即为罗什译本中六方诸佛证成,而在玄奘译本中则为十方诸佛证成;至对勘藏译本和现存的梵本,则和罗什所译的一致。又罗什译的另一异本即古传襄阳龙兴寺石刻《阿弥陀经》,和现行本也有差别,如王日休《龙舒净土文》卷一所说:"襄阳石刻《阿弥陀经》,乃隋陈仁稜所书,字画清婉,人多慕玩,自'一心不乱'而下云:'专持名号,以称名故,诸罪消灭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',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。"这在宋元照当时也已见这石经本,元照《阿弥陀经义疏》中还表示"怀疑今世相传讹脱",又戒度《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》卷下中也附同上说。但今藏译本和梵本并玄奘译本中,却未见有和这所谓脱文相同的文句。明袾宏的《阿弥陀经疏钞》卷三中,也称此二十一字的所谓脱文,是前人解经掺入的语句,这似乎可信。

  此经汉译中的罗什译本,文辞平易而流畅简明,最为汉地佛教学人所乐诵,因之流传最广。这一经的内容,是叙述佛一时在祇树给孤独园,向长老舍利弗等称说西方极乐国土阿弥陀佛依报和正报的功德庄严,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彼国;同时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证成释迦佛所说真实不虚,并对念佛众生共加护念等事。

  由于在中国以罗什译本弘传最盛,因而古来各家多据此本从事疏讲。现存的重要注疏,有隋智顗的《义记》一卷,唐慧净的《义述》一卷,窥基的《疏》一卷,《通赞疏》三卷,宋智圆的《疏》一卷,元照的《义疏》一卷,戒度的《义疏闻持记》三卷,元性澄的《句解》一卷,明大佑的《略解》一卷,明传灯的《略解圆中钞》二卷,袾宏的《疏钞》四卷,大慧的《已决》一卷,智旭的《要解》一卷,清徐槐廷的《疏钞撷》一卷,净挺的《舌相》一卷,续法的《略注》一卷,彭际清的《约论》一卷。

  现已佚传的有名的注疏,有姚秦僧肇的《义疏》一卷,唐智首的《钞》二卷,湛然的《决十疑》一卷,宋智圆的《西资钞》一卷,《科》一卷,仁岳的《新疏》二卷,《新疏指归》二卷,《科》一卷等。

  此经在朝鲜、日本流传也甚广,朝鲜古德对于此经的注疏,有新罗圆测的《疏》一卷,元晓的《疏》一卷,道伦的《疏》一卷,璟兴的《略记》一卷,玄一的《疏》一卷,太贤的《古迹记》一卷。日本古德对此经的注疏,有源信的《大意》一卷,《略记》一卷,源空的《释》一卷,圣聪的《直谈要注记》八卷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