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阿毗达磨辞典 > 正文
【二法相违】 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九十二载:一、烦恼,即指无明贪爱之惑,众生随顺烦恼,流转...(术语)可感人天之果之善业为福业。可成佛果之善业为道业。以菩提心而修之诸业也。...(术语)小乘以戒,定,慧,解脱,解脱知见之五法立为佛陀三身中之法身。因戒为法身之一分,故云戒身。...指注解典籍之书。于南传佛教巴利三藏中,律藏之经分别(巴 Sutta-vibhavga)为戒本之注释,经藏之义释(巴 Niddes...【二种教授教诫相违之法】 p0045 瑜伽十三卷二十二页云:又有二种师及弟子教授教诫相违之法。谓诸弟子,不能堪...乃指十思想或十种观想。即:(一)无常想,观一切有为法皆新新生灭,无常变坏。(二)苦想,观一切有为法无常,常受三苦...(术语)四十八轻戒之第二十三。诫恃自己之智解势力,有来问经律深旨者,以轻慢心,不善答之,故隐没义理,倒说法相...(术语)说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秘密教之大日如来也。...【俱不成】 p0926 因明入正理论云:俱不成者:复有二种。有及非有。若言如瓶;有俱不成。若说如空;对无空论,...梵语 srotāpanna。音译须陀洹、窣路多阿半那。新译预流,旧译入流。又译作逆流。小乘声闻四果之第一,十八有学之一...四重,指比丘戒之淫、盗、杀、妄等四波罗夷罪;八重,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。八波罗夷,即于四波罗夷外,另加四重...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...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,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,告诸菩萨及善财言:善...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...
做为一个有情众生,有些生命上的需求,是绝对不可少的,比方说:吃饭、睡觉,但只要加以节制,少吃一点、少睡一点,...见美女时,做狼虎看;见黄金时,做粪土看。此中享了多少清福。 让他说话,我只闭口;让他指点,我只袖手。此中省了...
须知念佛法门,以信愿行三法为宗。念佛之要,在于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欲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无论行住坐卧,常念佛...
在台湾每五个儿童中就有一位过于肥胖,胖小孩的比率高达20%,不仅大大超出10%的全球平均值,更让胖小孩跻身为心血管...
吝啬是个贬义词,惜福是个褒义词。 很多人生性吝啬,日常生活中处处遭人嫌弃,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不好,可就是难以...
由这个他力的救度特点,也就构成了净土法门与通途自力法门的许多的不同。比如通途佛法要谈修行,首先得要开悟,叫见...一位著名的作家,出身极其穷苦,他的成功乃从艰苦卓绝之中,抱着百折不挠的精神,长期奋斗而来.他有一个习惯,那就...
不知不觉又一天,你在这里打坐,打了多少个妄想?一刹那一个妄想,一刹那又一个妄想,一个妄想就是一个生灭及一个生...
相续差别
【阿毗达磨辞典】
何等相续差别?谓一一剎那蕴界处转,于相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?谓了知我执过患。于分别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?谓了知聚想过患。于依止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?谓了知不作而得,虽作而失想过患。于相续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?谓了知安住想过患
上篇:想受灭 | 下篇:想受灭解脱 |
亦名:比丘尼师徒相摄诸行、师徒相摄 子题:摄弟子有二 行事钞·尼众别行篇:“相摄诸行。尼以无伴,多度非法之人。...
二法相违
道业
戒身
注释书
二种教授教诫相违之法
十想
憍慢僻说戒
金刚瑜伽秘密教主
俱不成
预流果
四重八重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
【大藏经】普贤行愿品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

在「眷属爱」与正见之间做出抉择
人生醒世恒言

念佛能助一切事业得易成就

腥荤扰五脏,素食益健康

不要拿「吝啬」当「惜福」

净土法门的特点
以宽容姿态看待不公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