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僧。生卒年、籍贯不详。为善无畏三藏之门人。尝就新罗之义林学习真言密法。住泰岳灵岩寺,后移住越州龙兴寺。永贞元年(805)四月,日僧最澄及义真至龙兴寺谒师,师为彼等授秘密灌顶,并付三耶三昧耶图样、念诵法门、契印、道具等。世称为镇国道场大德阿阇梨。[睿山大师传、传教大师行业记、元亨释书卷一] p5358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巴利名 ?āsanavajsa。原名佛教史。缅甸比丘般若沙弥(巴 Paasāmi)着。主要叙述佛陀之生平、佛教于印度之三次结集...亦名:在军过宿戒开缘、有缘军中过限戒开缘 含注戒本·九十单提法:“不犯者,得二宿,至第三宿明相未出,离闻见处...(术语)二福之一。对于梵福之称。三乘之圣果。...梵语 ā?carya。谓事之甚少、难逢者。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,故有“希有大法王”、“希法”之称。金刚经纂要...(术语)无师自发之菩萨真慈,谓之自然慈。维摩经观众生品曰:行自然慈,无因待故。同注:肇曰:大乘之道无师而成,...子题:四分未白竟有吉三羯磨未竟有兰 戒本疏·十三僧残法:“僧屏两谏差别十门:初约人不同分二谏者。僧谏唯僧四人...禅林用语。谓以严谨笃实之精神为家风。即以笃实之态度处理日常诸事,行住坐卧亦中规中矩者,必能有所证悟而自成一家...禅林用语。指意识活动等全部停止,心处于真正安静之状态。 p4195...指修行忏悔者为灭罪之方便而修之四种观行。即:(一)观因缘,即观造罪之因缘。观我因无明不善之思惟而造罪障,无正观...【四摩】 此云别住。此处作法,余不相通。...又称全真道、全真派。与正一道同为元代以后道教之两大派。开祖王重阳,相传曾受异人吕洞宾传授秘道,于金大定七年(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毘舍离国。食时到,入城乞食。时毘舍离城中,有一梨车,名鞞罗羡那(秦言勇军)。譬如天与诸天女共...三劫三千佛缘起(出《观药王药上经》) 宋畺良耶舍译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:「我曾往昔无数劫时,于妙光佛末法之中...
佛教不是宿命论,它告诉人们人生是苦,是困难,是要人们积极地去面对它。 苦并不能代表佛教,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才...生命中充满痛苦,但它同时也充满了很多奇迹,像蓝天、阳光、婴儿的眼。痛苦不是全部,我们还必须去认识和体验生命中...
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。这是辨品类这一科里的第三科广释十种分别,说我们这个分别心有十种分别。复次,总摄一切分别...
关于清政府任命刘铭传为台湾总督,有一段小故事: 当时李鸿章并没有直接把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,除了刘铭传,李鸿章...
如果从《弥陀要解》的标准来看,念佛人临终的时候,他不是马上提起佛号,不是的,他要先调整心态。他要怎么样呢?法...
若薄福者,当生下贱种,彼于死时及入胎时闻纷乱声,及自妄见入诸芦荻稠林等中。 如果是薄福之人,将会受生在下贱之...很多人的紧张不安,多半是庸人自扰、自寻烦恼。凡是心不安的时候,应该先去了解心为什么不安?找到原因后,便会发现...问: 念佛人诸佛护念、菩萨拥护,但是为什么现实当中真是有人也在称佛名号,但也会出现着魔的问题,到底是什么原因...
顺晓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顺缘 | 下篇:顺转 |
【有念】 p0539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二页云:成就定故;名为有念。...
般若沙弥佛教史
军中过宿戒开缘
圣福
希有
自然慈
僧屏两谏差别十门
刮笃成家
真休之处
四种观行
四摩
全真教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华严经净行品
【大藏经】佛说出家功德经
【大藏经】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

执著于苦的「有」,而看不到苦的「无」
痛苦不是我们的全部

总摄十种分別心

淡然面对一切

净土宗最怕就是你抗拒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