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,敦煌石室藏卷被发现后,经各国学者作有系统之整理、探讨,渐形成“敦煌学”之研究风气。于所有卷子中,有一类通俗文学作品之写本,称为变文,于“敦煌变文集”(王重民等编)所辑,共有七十八篇。所谓“变”,即是变更、改写、改编之意,系将佛典中之故事或经史之内容加以改编,使其趣味化、生动化、通俗化,为流行于唐、五代顷之“俗讲”所留下之话本。以类别而言,七十八篇中,大多为以佛教故事为主题之“讲经变文”,其次为以史话、史传为主题之“讲史变文”,此外有一篇道教之变文。
佛教东传中土,继经典的大量传译之后,部分佛教徒开始致力于佛法之普及,于开讲佛经时,尽量改编为通俗的故事体裁,甚至配以通俗音乐吟唱之,此种讲经法会称为“俗讲”,盛行于唐朝、五代。专门从事此类宣讲之僧人,被称为俗讲僧;俗讲僧所留下之底本,称为讲经文,亦为变文之一种。通常讲经文以某一经贯串全篇,而讲经变文则以故事为主。此外,为配合讲经变文,描绘经中所叙述故事之“变相图”亦应运而生。
较著名之讲经变文有:八相变、降魔变文、阿弥陀经变文、妙法莲华经变文、目连缘起、太子成道经、八相押座文、地狱变、[山*卢]山远公话等。讲史变文则有:伍子胥变文、汉将王陵变、舜子变、晏子赋、捉季布传文、张义潮变文等。讲经变文之体裁通常有:押座文、讲经文、变文、吟、记、话等类。由于讲经变文之普遍,而促成讲史变文之兴起。此外,讲经变文所采“说唱”之形式,于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,我国白话小说之鼻祖宋元话本即萌芽于唐末五代之讲经、讲史变文。[敦煌讲经变文研究、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(罗宗涛)、讲史性之变文研究(谢海平)、敦煌变文述论(邱镇京)、敦煌变文汇录(周绍良)](参阅“俗讲”3727、“变文”6913) p49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