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语 kāma-rāga,巴利语同。又作欲贪随眠。指欲界之贪烦恼。“有贪”之对称。即上二界(色界、无色界)之贪烦恼,称为有贪;对此而言,欲界五部所断之贪烦恼,即称为欲贪。欲贪有淫欲贪、境界贪等别。其中,修不净观以对治淫欲贪,修四无量中之舍无量以对治境界贪。又俱舍论卷十九解释欲贪,谓欲界之贪欲系缘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欲之外境而起者,故称欲贪。[品类足论卷三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、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三](参阅“贪”4792) p4654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凡二卷。宋代施护译于太平兴国五年(980)之后。又作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、观察一切如来心...【三藏及二藏】 p0198 世亲释一卷三页云:此中三藏者:一、素怛缆藏。二、毘奈耶藏。三、阿毗达磨藏。如是三藏,下...比喻不得要领之回答。又作顺环答。俱舍论卷八(大二九·四一下):“今此所言同缚马答,犹如有问:‘缚马者谁?’答...非善非恶,谓之无记,第八识是无覆无记,第七识是有覆无记,有覆即有染污之义,因为它有四烦恼相应而起,所以有染污...(术语)眼等六识之异名。识者变现境故谓之为能变。唯识论谓其能变之识有八种,此分三段,第八阿赖耶识为初能变第七...佛教语中,相当于社会之词为“世间”(梵 loka)。佛教强调出世间法,主张克服人间之苦,然其意义并非脱离社会,而...(经名)一卷,唐菩提流志译。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。为八字文殊法之本经也。...(1612~1673)清初临济宗僧。嘉兴(浙江)人,俗姓张。号介庵。幼年随桐月庵之鸳湖妙用,半年后,礼龙池之万如通微...修行之要,最重发心,发心方有趣向,趣向方达道果。发何等心,修何等行,至何道果也。小乘之人发心者,发趣向道果之...(杂语)又云引磬。人命临终所打之磬也。行事钞下四之一曰:若终亡者,打无常磬。同资持记曰:天台智者临终语维那曰...(名数)五相成身之后,有一切如来加持(总),与四佛加持(别)二种。此第二加持,不举大日者,四佛之总德,即为大...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,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无边世界,无量方所妙饰间...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(往生咒)...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(三称)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...
参禅人,工夫能做到不打失、不走作、不间断,三能办到,许是工夫持久。何以故?正提起念佛是谁句子,审疑清彻,念无...
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就横截诸恶趣。这个横,注意了!我们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竖竖出诸恶趣,一定要断见惑、思惑...
昔日,佛在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,有四十位比丘住在波梨耶聚落,他们精勤修持苦行、着粪扫衣、行乞食,仍未能离...问: 我是一名学生,平时玩心比较重。心也总是静不下来,总是胡思乱想。甚至自己都觉得:思惟总被牵着走。有时念佛...念佛时心多散乱,或说是年龄关系,如年老心散,不能收束,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,究竟是否由于年龄,抑功夫未到家之...问: 我们通过什么样的现象,以什么方式去判断念佛人在平时或临终是否具备信愿? 大安法师答: 这个事情是一个很抽...
吃素的真义何在? 就佛法而言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人人都能成菩萨、成佛。基于这个理念,我们怎么能杀害众生,并且...
有这么一个人问我,他说:法师你说念了《地藏经》,一切灾害都没有了。我经常生病,害病是不是灾害?我说:是的,害...
欲贪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欲海 | 下篇:欲爱 |
(术语)大三灾之一。于坏劫之末,下自无间地狱,上至色界二禅天,悉以洪水破坏之大灾也。...
如来心经
三藏及二藏
缚马答
有覆无记
第三能变
社会
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
悟进
发心
无常磬
二种加持
【大藏经】解深密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(往生咒)
【大藏经】早课(朝时课诵)

真参禅人,二六时中俱用持久之心

横截诸恶趣

不乐于五蕴则解脱
总是胡思乱想,心静不下来怎么办
印光大师《信愿念佛百问》
如何判断念佛人在平时或临终是否具备信愿

吃素放生的真义何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