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语 bhāsā。以曲调诵经,赞咏、歌颂佛德。又作声呗、赞呗、经呗、梵曲、梵放、声明。略称梵。呗,全称呗匿,又作婆师、婆陟,即赞叹、止断之意。因依梵土(印度)曲谱咏唱,故称为梵呗。记录梵呗之书册,称为呗策。又清晨唱偈、念经之声音,称为晓梵。密教之梵呗,则特称密呗。
释尊虽禁止以婆罗门法之声调读诵经文,然因声呗有医治身心之疲劳及强化记忆之作用,故允许唱诵。佛陀入灭后,梵呗普遍流行。
佛教东传,翻译经文者众,传诵声呗者寡,因梵音多复音,汉语单奇,若用梵音咏汉语则声繁偈迫,以汉曲咏梵文则韵短词长。故以汉曲歌咏梵文,或梵腔咏汉语均不易。我国赞呗起源,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(山东省东阿县境),闻空中梵天之赞,深有体会,摹其音节,写为梵呗,撰文制音,遂删治太子瑞应本起经,作“太子颂”,又着菩萨睒子颂,此乃合汉曲制梵呗之始。吴国之支谦亦依无量寿中本起经制“赞菩萨连句梵呗”三阕,今皆亡轶。其后吴之康僧会依般泥洹经卷上,造“敬谒法王来,乃至名显若雪山”一阕,世称“泥洹呗”。其后,以印度之声律读诵汉译之经文,始广为流行。梁高僧传卷十三列有经师一编,专述转读及梵呗,并列有帛法桥以下十一名最擅于赞呗者。东晋以后,梵呗更盛行于南地,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推行梵呗最热心,相关著述甚多。有关当时梵呗之种类,详载于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中。至唐代,梵呗渐盛于民间,遂立梵呗为译经道场九种职位之一。
梵呗主要用于三方面:(一)讲经仪式,一般行于讲经前后。(二)六时行道,即后世之朝暮课诵。(三)道场忏法,旨在化导俗众,其仪式尤重歌咏赞叹。梵呗流传以后,音调因地域而有参差,主要为南北之分。梵音所以有南北二体,系由于授受渊源不同,亦各有特长。唐代以前流行之梵呗有:(一)如来呗,又作如来梵、行香梵(行香赞佛时所唱),即出自胜鬘经之二偈(大一二·二一七上):“如来妙色身,世间无与等;无比不思议,是故今敬礼。如来色无尽,智慧亦复然;一切法常住,是故我归依。”(二)云何呗,又称云何梵,即出自南本涅槃经卷三之二偈(大一二·六一九中):“云何得长寿、金刚不坏身?复以何因缘,得大坚固力?云何于此经,究竟到彼岸?愿佛开微密,广为众生说。”(三)处世呗,又称处世梵,即出自超日明经卷上之偈(大一五·五三二上):“处世间如虚空,若莲花不着水;心清净超于彼,稽首礼无上圣。”(四)菩萨本行经赞佛偈“天上天下无如佛”。又梵呗普通分初呗、中呗、后呗三节。如来呗前一偈“如来妙色身”偈文,唱于一般法事之初,称为初呗。若讲经法会,则以云何呗第二偈“云何于此经”偈文为初呗,又称“开经梵”。如来呗后偈“如来色无尽”偈文及“天上天下无如佛”赞佛偈,系法事中间所唱,称为中呗。处世呗用于法事后,称为后呗。此等梵呗之偈文,称为梵音偈。云何呗及处世呗至元时犹见流行,但近世讲经,已改唱钟声偈、回向偈代替云何呗、处世呗。
一般认为学习赞呗有如下功德:能知佛德深远、体制文之次第、令舌根清净、得胸藏开通、处众不惶、长命无病。故名山大刹于结夏安居时,以习唱赞颂为日课,称为学唱念。佛寺赞呗一科称为唱念。唱念内容除“水陆道场仪轨”、“瑜伽焰口”等属于应赴佛事外,古德赞颂多于课诵、祝延等举唱,有六句赞及八句赞等。(一)六句赞,“香赞”即为六句赞,有数种,主要代表作品为“炉香赞”;北方另有一种赞谱称为“迓古令”,赞词共十条,又称“十供养赞”。此等皆于法事开始时所唱者,以启请诸佛。(二)八句赞,系由八句赞词构成,多于诵经之后,法事中间唱之,又称大赞。如三宝赞、弥陀佛赞、药师佛赞。唱念方法之记谱法,只用点板,以铛铪等敲唱。其音量大小、音阶高低及旋律过门等,均依口授。
梵呗传入日本,始于奈良时代,为四法要之一,平安朝时,真言宗系之声明,与天台宗系之声明,二系统并行。前者有进流;后者则有大原流。[北本涅槃经卷三寿命品、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九、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、宋高僧传卷三、卷二十五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呗赞篇、敕修百丈清规卷五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、释氏要览卷上,开元释教录卷六勒那摩提传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] p46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