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律用语。一山之大众将会合时,某比丘有事故欲缺席,称为“欲法”。该比丘须将此“欲法”传于将出席之比丘,称为“与欲”。接受该比丘之“与欲”称为“受欲”。直至集会之时,主事必先问:“有受欲者否?”称为“索欲”。此时受欲之人则答:“某与欲于我。”故知既行索欲之法,无一人破和合僧。主事复就所作之羯磨事问与会大众:“一同和否?”是谓“问和”。此索欲与问和二法,必于一切羯磨之初行之。[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] p4280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【道理胜义谛】 四种胜义谛之一,又名自果差别谛,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、证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门。这知、证、断...宝冠,梵 Ratna-kūta 或 Ratna-makuta(音译罗怛那摩勾吒)。又作宝冠童子、宝冠童子菩萨。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文...禅林用语。又作索语、钓语、钓话。禅家上堂说法前,先行垂语,学人中就此有疑者起问,师家藉此既可解决学人之疑,复...梵语 jeyāvarana。指执著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。又作智障、智碍。为二障之一,“烦恼障”之对称。谓众生由...梵语 anupātta。又作非执受。为“有执受”之对称。执受,感觉之意。无执受,即对外境无有执着觉受者。如眼等五根及...谓吾人之心本来清净,亦即心性本净之意。又作性净心、本性清净心。为小乘大众部之主张,大乘则将此心称为如来藏心、...出离尘俗。即出离烦恼之尘垢。引申为出家之意。同义之语有远尘、离尘、出俗、离俗等。又如:愿遂出尘、意欲出尘、有...指密教十六菩萨,有二种。(一)又作慧门十六尊。指金刚界曼荼罗羯摩会三十七尊中,阿閦佛以下四方四佛之各各四亲近菩...(异类)Mahoraga,莫呼洛伽摩,旧曰休勒,摩睺罗伽,新曰莫呼洛伽,摩护啰誐。八部众之一。大蟒神也。胎藏界第三院...(术语)至易悟之地之路,故曰道。易行品曰:有易行道,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,愿为说之。教行信证六本曰:于安养...【非可厌逆语】 p0715 瑜伽八卷十二页云:不过度量故;名非可厌逆。...《瑜伽菩萨戒本》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,已受菩萨所受净戒,应自数数专谛思惟:此是菩萨正所应...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: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,复有五百大德声闻:舍利弗、大目揵...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...
没有悟的人,与大悟以后的人,前途各有不同。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,不然,这样下去,是不容易分别。 未悟的人,眼睛...现在这里的和平法会。已举行几天了。这是很希有难得的。今天苇舫法师。妙真和尚。赵朴初。李思浩。方子藩居士等。均...
有人说过年是年关,年纪愈长,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;它仿佛是两岸峭壁,中间只有一条小小的缝,下面则水流湍急,顺...世出世间法都是因果的定律,若能明乎此理,见解就正确正见就是深信因果。因果不是信则有之,不信则无,因果是真理,...
张水金老居士,江西景德镇人,是一位虔诚的菩萨戒弟子。二〇一八年三月四日十二时整,在东林寺净土苑助念堂正念生西...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: 净土法门,别无奇特,只要恳切至诚,没有不蒙佛接引,带业往生。 此...
念佛一法具有这么大的利益,阿弥陀佛以他的同体大慈悲心这样地忆念我们,我们念佛就一定能很快得到殊胜的利益。这句...
人生如戏,为了生存,为了理想,为了情缘,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,上演着不同的悲喜剧。人们为了不同的利...
索欲问和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索哆 | 下篇:索菩萨 |
文殊,指文殊师利菩萨。据翻译名义集载,文殊师利(梵 Maju?rī)又作满殊尸利、曼殊室利。意译作妙德、妙首、妙吉...
道理胜义谛
宝冠菩萨
索话
所知障
无执受
自性清净心
出尘
十六菩萨
摩呼洛伽
易行道
非可厌逆语
【大藏经】瑜伽菩萨戒本
【大藏经】禅秘要法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

未悟的人,犹如瞎子一般
虚云老和尚《但尽凡心别无圣解》

一本佛经改变了我的整个想法
外面境界没有错,错的是自己

悟苦修净业,缘熟径生西--张老居士往生纪实
七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开示

不念弥陀更念谁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