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十卷。唐窥基(632~682)撰。又作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、杂集论述记、对法论疏、对法抄。收于卍续藏第七十四册。系玄奘所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之注译书。窥基以简洁之文笔,依阿毗达磨之传统,论述唯识教义。内容大别为本事分、决择分二类,以教起所因、论兴所为、彰体性、显宗旨、释题目、解本文等六门,次第敷演。然卍续藏之卷末附记中,谓本书自卷五起,文词已见繁乱,恐非全系注者之笔。 p3649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(堂塔)蒙堂之名,始于大觉之故事。后来两序退职者之安息处,称为蒙堂。蒙者周易蒙卦象曰:蒙以养正,圣功也。疏曰...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三十卷,分十科记述由梁初至唐贞观十九年间历代高僧之事迹;其中前八科为修慧,第九为修福。十科...即以言词赞叹并赏赐犒劳之意。在禅林中,当夏安居结束之际,师家勘察修行者中之有功者,给予奖励犒劳,颇具有劝勉禅...依秘密真言而为宗,故名真言宗。又真言属秘密藏,为如来三密中之语密,故又称为密宗。...梵名 Uruvilvāgrāma,巴利名 Uruvelā gāma。又作郁鞞罗斯那尼(巴 Uruvelā-senāni)、优为罗县、沤楼频螺聚落...僧官之一。又作断事比丘。即教团中处治僧尼触犯纲纪之僧职。断事,意指裁决事件。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一载,北齐时敕令...(术语)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,译曰一来果或频来果。声闻四果中之第二果也。一来者,欲界之人与天一往来之义也...(人名)Aniruddha,旧称阿那律,阿那律陀,阿泥卢豆,阿泥噜多。译曰如意无贪。新称阿泥律陀。译曰无灭如意。佛十...(术语)向上之那一句。子者语助。景德传灯录十四曰:药山上堂曰:我有一句子,未曾说向人。道吾出曰:相随来也。此...【诸识得名随根非境】 p1356 俱舍论二卷二十一页云:何缘色等,正是所识;而名眼识,乃至意识,不名色识,乃至法识...(名数)息灾者甘木,降伏者苦木,增益者果木,敬爱者花木,钩召者剌木。...《瑜伽菩萨戒本》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,已受菩萨所受净戒,应自数数专谛思惟:此是菩萨正所应...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: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,复有五百大德声闻:舍利弗、大目揵...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...
都说厚德才能载物,我们要怎么才能积大德?我先讲个故事。有个人打算把一口水缸填满水,于是,他拿了一个桶,挑了一...
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。只要能够运用佛法转变凡夫的生灭心、妄想心,将之转化为佛陀的智慧与慈悲,学会转念的功夫,...
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可以入道,念阿弥陀佛当然可以往生西方,可以了生死!不必一定另外再持咒来帮助。念佛不能往生的...过去某地有一大寺院,寺里有一部大藏经,龙藏的字很大,本子很厚,每年到了六月初六这一天,要晒藏经的。有一年六月...
当知吾人,本有妙明真心,本是清清净净、光光明明,如何现在,弄得昏昏暗暗,糊糊涂涂?即被五欲之所染着故也。 如...改运、消灾、改名,自古以来这种迷信就已深印于人们心中。 在佛世时,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。给孤...
佛灭八、九百年间,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,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,宣说《瑜伽师地论》等,而...问: 我素喜研究经教,手不释卷,津津有味;而于持名念佛,不是昏沉,便是掉举,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?如何对治? 大...
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| 下篇: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|
证得和合智用差别者,谓证得最极清净法界一味故,于彼能依一切种妙智用一一佛功能等一切佛功能故。...
蒙堂
十科
言荐赏劳
真言宗
优楼频螺聚落
断事沙门
频来果
阿那律
一句子
诸识得名随根非境
五种护摩木
【大藏经】瑜伽菩萨戒本
【大藏经】禅秘要法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

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积大德

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

这样念佛才能得到真实利益
老牛闻经转胎为人

有欲便有苦,无欲则无苦
「不幸」的故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