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安心忍耐。乃六波罗蜜之一,十波罗蜜之一。即心能安住不动,堪忍身心内外之荣辱恼害,以成就道业。[摩诃止观卷七之四、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七](参阅“十波罗蜜”449、“忍”2889) p2397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(1275~1365)日本曹洞宗僧。能登(石川县)人,俗姓源。初于比睿山出家,后在加贺(石川县)大乘寺蒙受绍瑾之法,...(术语)竺道生尝着善不受报论。其言曰:依五戒十善等善伏恶,以受人天之身报,但是增上缘,故实者是善非是受报,是...(术语)谓极乐净土虽称西方十万亿土,然由法味观念上观之,则去此座不远也。观无量寿经曰:尔时世尊,告韦提希:汝...【赡部洲】 p1457 瑜伽二卷十二页云:又赡部洲、循其边际,有轮王路,真金所成。如四大王天有情膝量,没住大海。若...(一)梵语 vi?uddha-citta,西藏语 rnam-par-dag-pahi sems。即清净之心。又作清净心。系指清净之信仰心、清明离垢之...生死相续,皆由十二有支,谓从无明乃至老死。 一、无明支 以行蕴中无明为体,不取余法,斯乃与行得为因缘,此...复次云何于诸法中法善巧?云何义善巧?云何文善巧?云何词善巧?云何前际后际密意善巧?如是五问随顺经中所说诸句,...位于韩国汉城特别市西大门区延禧洞。为道诜国师于新罗真圣女王三年(890),就延禧宫址所创建,李朝英祖王二十四年...(术语)心性痴闇,惑于理者。止观五曰:无明痴惑,本是法性。...【德慧菩萨伏外道处】 p1333 四域记八卷十一页云:山东岗有窣堵波,在昔如来伫观摩揭陀国所履之处也。山西北三十余...(譬喻)譬逆缘即顺缘也。大方等如来秘密藏经下曰:迦叶!假有人天坠堕于地,堕大地已,还依大地而得起住。如是!迦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佛说出家功德经...佛告阿难:汝常闻我毗奈耶中,宣说修行三决定义。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 阿难,云何...
你自己精进,就会舍这个轮回、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。 尘途这个概念注意五欲六尘的客途。在这个尘途里面我们是匆匆的...
有禅的大智慧,就能心灵健康无烦恼,保持良好的心态,拥有四种快乐。即助人为乐、知足常乐、逆境之中自得其乐、修行...戒杀是息刀兵之本 诸位老师,各位佳宾大德,各位同修: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,与诸位互相来研究,敬请诸...问: 师父,我想请问一下,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,那这个菩提心是本来就有,还是因为因缘而发出来的一个心? 净界法...
我们修行的人,见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。见,就是我们的知见,由闻、思、修,要从听闻正法来的。这个见解,最高的见...佛教有一个名词叫「四摄法」,其中有一项是「布施」,意思是和别人结缘,不论是自己的财产、时间、智慧、技能,甚至...问: 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? 慧律法师答: 不要用自己的观念解读病苦,有时会误了大事。佛教是理性的宗教,...
明教兴所由,约时被机,劝归净土者。若教赴时机,易修易悟;若机教时乖,难修难入。是故《正法念经》云:行者一心求...
安忍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安克特得佩龙 | 下篇:安谷白云 |
(术语)小乘三贤之第一,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。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。有二种,一种:一、不净观,观境界...
峨山韶硕
善不受报
去此不远
赡部洲
净心
十二因缘(二)
善巧
奉元寺
痴惑
德慧菩萨伏外道处
因地倒者还因地起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出家功德经
【大藏经】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

走在五欲六尘的客途上,满面尘埃身心憔悴

禅与心理健康
李炳南老居士《因果可转变》
菩提心是本来就有,还是因缘而发出来的

这种见解在佛法里是最危险的
运用佛法来布施
佛弟子应如何正确看待疾病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