谓众生不辞劳苦,修习梵行、经文等四种事,则能证入道果,而得涅槃之乐,以勤苦修行在先,得证道之乐在后,故称先苦后乐。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声闻品载,即:(一)修习梵行,梵,即清净。指不辞劳苦修习净行。(二)诵习经文,指不辞劳苦口诵经文、心习其义,于义理详熟后,即能如法修行。(三)坐禅念定,指不辞劳苦坐禅念定,由禅定力能次第入诸三昧。(四)数出入息,指不辞劳苦计数出入之气息,自然摄诸散乱,令心得寂静而安住于正理,与定相应。由此四事能证入道果,而得涅槃之乐。 p1701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【空有二执】 凡夫之迷情,执为有实我实法。是曰有执。执为无因果之事法,涅槃之妙体。是曰空执。又名有无二见。...禅林用语。形容傲慢自负之状。以云居山上安置有五百罗汉,其下数百公尺之道路上行人惟觉仰之弥高,罗汉则以傲慢自负...法界观,为华严宗观门之枢要,可分为真空观、理事无碍观、周遍含容观等三观。法界即所观之境,三观即能观之观。又作...(杂语)恶业污身故云尘。...(术语)如者如法之各各之相也,如法之实相也。如地之坚相,如水之湿相,谓之各各之相是事相之如也。然此各各之事相...又作十四不可记、十四难。乃十四种之不记答,为佛四记答中之舍置记答。即对于外道以颠倒之见来问难之十四种事,而佛...(一)又称福观。即福德与智慧二种庄严。福者修六度中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等善业,属利他;慧者智慧,即观...八种恶觉之一。谓人甚富有而常忆不死之念。觉,新译寻思。以其觉违逆正理,故称恶觉。大乘义章卷五之末以八觉为修道...【心所】 p0348 成唯识论五卷十三页云:恒依心起,与心相应,系属于心;故名心所。如属我物,立我所名。 二解 辩中...(术语)诸法为因缘生,无自性,谓之实空。智度论十九曰:一切诸法因缘生故,无有自性,是为实空。...(神名)鬼神将名。见金毗罗神及金毗罗陀迦毗罗条。梵Kumbhiraba。...凡趣圣道悟解真宗。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。一切行无由取见。愿善知识如有写者。用心无令脱错。恐误后人。 夫修道之本...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(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) 阙译人名今附梁录 夫修善福臻,为恶祸徵,明理晈然,而信寤者鲜。既共生此...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...
1、二六时中不间断的看取本来面目。看到心路绝,妄情消,知解泯,能所亡,自有通透之时。 2、万法唯是自心之幻化,...
释迦牟尼佛有一段时间住在摩揭陀国首府王舍城中。当时,摩揭陀国的国王是韦提希夫人之子阿阇世王。 一个十五月圆的...佛陀在世时,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,但是,也有贫中之富的人。 当时,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,他们的生活向...
不责备别人的小错,不揭发别人的隐私,不惦念以前的嫌隙,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,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。 俗话说得...问: 我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人,堕胎杀生,开了十年大酒店,杀生无数,罪业太深重了。学佛后也忏悔了,但是心里总有罪...
问: 您曾于鼓山法界学苑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《华严经》五年,请您谈谈华严宗与净土宗的修学关系。 梦参老和尚答: ...
(一) 我最初受打倒孔家店、打倒迷信、打倒偶像的影响很深,所以即使大连佛学研究会请的法师辩才很好、讲得很契机...
弘一大师在《人生之最后》当中说道:吾人临命终时,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,为人生最后。走到生命的终点,绝大部分的...
四事先苦后乐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四事不可久保 | 下篇:四事行 |
亦名:无场大界唱相过相 子题:外唱过、内唱过、结水波别住 行事钞·结界方法篇:“(一,叙由标示)今时结法,不过...
空有二执
云居罗汉
法界三观
业尘
如
十四无记
福慧
不死觉
心所
实空
金毗罗陀
【大藏经】最上乘论
【大藏经】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
【大藏经】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

参禅琐语

阿阇世王五百妃失璎珞记
放下内心的毒箭

莫把他人过失扬
造的罪业太深重了,阿弥陀佛能要我吗

佛国之土本无秽无净,只因众生心分别故

忏云老和尚自述吃素经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