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语 aduhkhāsukha-vedanā,巴利语 adukkhāsukha-vedanā。三受之一。又作舍受(梵 upeksā-vedanā)。即领纳不违亦不顺之境相,而舍离苦、乐之感。[俱舍论卷一、卷四、成唯识论卷五](参阅“三受”559) p983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【纯大苦蕴】 p0933 法蕴足论十卷三十一页云:云何如是便集纯大苦蕴?谓于如是老死位中。积集一类大灾大横具大...(杂语)Koṭi,又作俱胝,拘致。数名。译曰亿。玄应音义五曰:俱致,或言俱胝,此言千万,或言亿。而甚不同,故存...亦名:四众羯磨 子题:拜人 资持记释云:“四人者,疏云,僧虽有四,体相分二。初一为体,非四不名为僧。后随事分,...(譬喻)为譬身无常之二喻。井者谓人于旷野为醉象所逐,攀树而入井也。河者如涅槃经所谓:譬如河岸临险大树,若遇暴...泛指佛陀所制之律法,乃众生之轨范。凡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、三聚净戒、十重戒、四十八轻戒等律法,通称戒法。...(职位)禅家掌米榖之僧也。...【八因恭敬听法】 p0083 瑜伽八十二卷二页云:八因者:一、佛法易得;乃至为旃荼罗等而开示故。二、易可修学。行、...(杂名)对于禅寺律院之称。谓真言天台等曰教宗之寺。...(名数)菩提,福德,智慧,羯磨之四行也。大日经疏五曰: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,隅角四叶是如来四行。...【阿僧企耶】 p0775 瑜伽五十二卷十五页云:又数边际、名阿僧企耶。自此已去,一切算数所不能转。是故数之边际...梵语 apratigha。对,为碍之意。无对,即非极微所成之无障碍法。“有对”之对称。十二处中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...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《成唯识》,今略标所以。谓此三十颂中,...十善业道经...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。时有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,皆净洁一种类,皆阿罗汉...问: 平常我念佛可能只有两个小时,我不可能一直念佛下去,我怎么面对人、事、物,把它沉淀?比如说,任何刺激,我...
问: 弟子学习的途径为自学和网络听法师讲经,每日定课都有发愿回向师长善知识。也许是机缘不到吧,虽有发心但至今...虽然不是全部如此,但外在还是经常体现内在。为此,我们接物待人时,首先,要观察外在,如言语、行状等,即所谓的察...
修行人最难除的是淫念。然而淫念不除,不能入道。即使淫欲已除,倘使意淫未尽,仍不能超出尘凡。所以楞严经说:若不...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,想和其辩论禅法,适逢禅师外出,侍者沙弥出来接待,道:禅师不在,有事我可...大乘行人发菩提心,由于当人的根性与时节因缘的差异。遂致发心的因缘与相状错综复杂。省庵大师在《劝发菩提心文》中...
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,何以见得呢? 我们把古人说的五福的次序倒过来一下,逐个来说吧! 一、善终: 念佛人得善终...众所周知:吾人须坚守『五戒』,方能来世保持人身;须造作『十善业』,方能来世生天道;须造作『十善业』并修行『禅...
不苦不乐受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不相应心 | 下篇:不倒单 |
(一)以说法之内容而分,长时间修行而后到达悟境之教法,称为渐教;迅即证得佛果、成就菩提之教法,称为顿教。或循序...
纯大苦蕴
俱致
四人僧
井河
戒法
榖头
八因恭敬听法
教寺
四行
阿僧企耶
无对
【大藏经】唯识三十论颂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十善业道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
用什么简单方法处理24小时的妄想

至今未受三皈五戒,这样算盲修瞎练吗
外在体现内在

【推荐】对治淫欲的观想方法
一切皆是禅
大安法师:菩提心的八种相状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