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作十使、十见、十大惑。即十种根本烦恼。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见等六随眠中,分见随眠为五见,即有身见、边执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,合计有十种。其中推求理而性猛利之五种烦恼称为五利使(有身、边执、邪、见取、戒禁取),其性迟钝之五种烦恼称为五钝使(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)。新译家则不用五利、五钝之名称。[俱舍论卷十九](参阅“五利使”1096、“五钝使”1164、“见惑”2997、“根本烦恼”4135、“随眠”6351) p499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梵语 mahāyānātiprativāhanārtha。又作回心向大。意即回转小乘之心而趣向大乘心,以求无上菩提。小乘唯求自利...因五欲之法能害人,故喻为箭,称为欲箭。或指欲金刚菩萨所持之箭。或以欲心与境相应,如箭之射中目标,故亦称欲箭。...(故事)又云黄纸朱轴,谓佛之经典也。案写经典用黄纸,盖准于唐代之黄敕,一为尊之,一为防虫害也。维摩经垂裕记一...(名数)谓至增劫则四种增盛也。一,寿量增盛,由千岁至八万岁。二,有情增盛,由万人至无数量。三,资具增盛,谷物...(1258~1308)为越南禅宗竹林禅派开祖。原为越南陈朝之国王,名慧光。十六岁即王位。性耽禅悦,常赴东究寺及赐福寺...又作听法、闻经。谓听闻佛之教法。凡从佛直接闻法、从高僧闻法、从经典闻法等,均通称为闻法。闻法乃信教入道之第一...【阿波陀那】 此云譬喻。止观云:月隐重山,举扇喻之;风息太虚,动树训之。...(杂语)天魔之系缚也。涅槃经十七曰:十二部经中,说系著者,名为魔缚。长阿含经一曰:尽漏离魔缚,智慧转法轮。...(譬喻)谓迷妄诱心,自迷执入迷执无些利益也。杂阿含经十曰:譬如士夫从闇而入闇,从冥入冥。从粪厕出堕粪厕,以血...【四果】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的四种证果。此四果依次为预流果、一来果、不还果、阿罗汉果。参阅‘四向四果’条。...【无放逸是不死迹】 p1085 瑜伽十八卷十六页云:云何无放逸是不死迹耶?谓如有一,依四所依,立四种护。谓命护、身...闻如是:一时,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「我今当说圣八关斋。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我今当...(龙藏本)...僧伽吒经...
现代男女众出家,散乱心较多,我们道心要坚固,不是拿佛教去和社会比赛,办种种活动,僧俗男女夹杂不分,坏念头一大...
可怕的现状 我们每到寺院等宗教场所,都会看到袅绕的烟霭和通明的灯烛,马上就会感觉到一种神圣气氛,身心也不由得...
大乘佛教,有很多很多的法门可以来修学,古德把整个大乘佛教的修学,把它分成两个重点,一个叫做理观,一个叫做事修...有粮千担,也是一日三餐; 有钱万贯,也是黑白一天; 洋房十座,也是睡榻一间; 宝车百乘,也是有愁有烦; 高官厚禄...
现在来看第三依智不依识。 依智不依识,是说我们要依三乘的智慧,不能依心意识的妄想分别。 三乘佛法讲智,声闻、缘...
我们在打禅七的时候,最根本的一点,就是要保持自我的清醒和觉知,让当下这一念能够清明地呈现在每一个当下。行香的...
问: 爱不重不生娑婆,爱欲妨碍修行,儿孙之爱更是难舍,请法师慈悲开示,如何防治爱欲? 大安法师答: 是啊,我们...【去执】 去掉对一切事物、理论、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执。 【平等】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。 【平等心】 对一...
十随眠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十谛 | 下篇:十禅 |
【婆罗痆斯】 p1034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三卷六页云:问:何故名婆罗痆斯?答:此是河名。去其不远,造立王城。是故...
回心向大
欲箭
黄卷赤轴
四增盛
陈仁宗
闻法
阿波陀那
魔缚
以血洗血
四果
无放逸是不死迹
【大藏经】佛说八关斋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四十二章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僧伽吒经

男女众应分清楚,保持距离,以免障道

提倡环保--远离有毒香烛

得到临终正念的三个重点
人,争个什么呢

四依法之「依智不依识」

清楚的觉知每一个起心动念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