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指五念门。五念门者,乃净土论所说,念阿弥陀佛五种之门。门,为入出之义,以前四念为入于安乐净土之门所得之功德,后一念为出于利他教化门所得之功德,故称为入出功德。(参阅“五念门”1109) p260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梵名 Bodhisattva-bhūmi。凡十卷(或八卷)。又称菩萨地经、地持经、菩萨戒经、菩萨地持论、地持论。北凉昙无谶译...【眼识界等相】 p0999 集论一卷二页云:眼识界何相?谓依眼缘色,似色了别,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,是眼识界相...(仪式)拈香烧之也,开堂之日,拈香祝天子,谓之祝圣拈香。为佛拈者,谓之嗣法拈香。敕修清规开堂祝寿曰:拈香祝圣...Longzang 清代官版藏经。又名《清藏》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),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,由和硕庄亲王允禄、和...梵语 mūla-vijāna。略称本识、根识。据大众部之说,根本识乃耳识、眼识等一切识之总根源。据此,唯识宗谓大众部已...指作用、功用或目的、理由等。其义颇多歧异,玆归纳为二:(一)梵语 prayojana之意译。意谓目的、教示之理由。与所诠...(术语)顿成诸行之对。由行布门修行之菩萨,始自发菩提心,终至等觉位,次第经过诸法门阶级,遍修诸行也。...梵语 nirodha-satya,巴利语 nirodha-sacca。全称灭圣谛(梵 nirodhārya-satya)。又作苦灭谛、苦尽谛、苦灭圣谛、...(流派)敬重火神者。事火外道也。佛道论衡序曰:敬日重火之徒。...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。据华严经疏卷六载,指:动、起、涌、震、吼、击六种。动者摇飏不安,起为自下渐高,涌则忽然腾...(术语)心为刹那生灭者,未来心未成故不可得,过去心既灭故不可得,现在心不暂停,故不可得。是谓之三世心不可得。...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、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,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,五百比丘...净土十疑论序 宋、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极乐。娑婆,秽土也;极乐,净土也。娑婆之寿有量;彼土...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,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无边世界,无量方所妙饰间...
我们知道,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,莲池大师为标禅净同归之说,所以也将净宗的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判入顿教。因...
【经文】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,下品下生者,或有众生,作不善业,五逆十恶,具诸不善。如此愚人,以恶业故,应堕恶道...
北东园笔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:林则徐的好友,江苏巡抚、两江总督梁章钜,和张元宰友善,曾经问张元宰:您家中人才辈...记者: 印顺大和尚,很多人对您出家前的经历非常感兴趣。 印顺: 不管是曲折还是平淡,它都已经过去,并不重要,重...一天,幽谷老人正漫步山溪间,忽见一少年站立山崖,似欲跳崖状。 幽谷老人忽然拍掌大笑。 少年莫名其妙回头问道: ...
你只要对六字洪名系念不止,一定会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,一得往生,就能改变我们身心的一切恶,我们阿赖耶识的三恶道...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,是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。佛教于公元前1,世纪左右传人...
供灯之功德利益 在《大藏经》中,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详细,有部经叫《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》,里面宣讲了供...
入出功德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入中论 | 下篇:入寺 |
疑结者,谓于谛犹豫,疑结所系故,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,以疑惑故于三宝所不修正行,以于三宝所不修正行故,广行不善...
菩萨地持经
眼识界等相
拈香
龙藏
根本识
用
遍成诸行
灭谛
重火
六震
三世心
【大藏经】优婆塞戒经
【大藏经】净土十疑论
【大藏经】解深密经

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
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下品下生

厚德载福--清朝父子宰相张英、张廷玉家的故事
印顺大和尚谈出家的经历
还是做胆小鬼最易

对六字洪名系念不止,一定能生弥陀净土
佛的九大象征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