乃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法门,即指阿赖耶识与分别事识。(一)阿赖耶识,梵语 ālaya-vijñāna,译作“无没识”。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为阿赖耶识,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而不没失,且常了别自识所现之境(即种子五根器界),故称无没识。(二)分别事识,又作意识。梵语 mano-vijñāna,系依阿赖耶识而生,指分别色、声等六境之眼、耳等六识而言。若以唯识学所说之八识观之,则阿赖耶识相当于第八阿赖耶;分别事识相当于前六识。 p251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【蜟】 蜟音万,是吉祥胜德之相,由发右旋而生,似蜟字,梵云塞缚悉底迦。此云有乐。有此相者,必有安乐。若卍...(1198~1262)宋代临济宗僧。四川蓬州(蓬安)人,俗姓罗。号西岩。从玉掌山安国寺僧祖灯出家,十九岁剃发,于成都...即密宗行者加持自身而观想自身变为本尊之修法。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二(大五九·一二八中):“观心中有嚩字,变成五...(物名)修护摩时焚于炉中者。要段木与乳木二种。段木者,松等之干木,段段切之者。乳木者桑等之生木,有湿气者。先...(杂语)坐禅之异名。初祖达磨,住嵩山少林寺,面壁而坐,凡九年,不发一语。世所谓面壁九年是也。五灯会元一曰:达...(名数)真言行者,渐次证入六无畏与自二地至佛地之十地,合有十六重,以到一切地(第六无畏即初地也),但此一一重...【名身】 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,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。名者名词,身者聚义,这是能诠自性的语言。《百法直解》...(譬喻)浮木之孔也。止观五曰:盲龟何由上值浮孔。坠芥岂得下贯针锋。涅槃经二十三曰:清净法宝,难得见闻,我今已...(譬喻)解脱之德,深广如海。华严经二曰:此智幢王解脱海。...(名数)涅槃会上五十二类之众生也。佛将于双林树下入灭,见放光而自四方来集者,中有数多异类之众生。经文虽无五十...【根根】 p0921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三页云:三者、根根。与恶行根、及寻思根、为根本故;说名根根。又云:欲等三...维摩诘所说经(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)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毘耶离菴罗树园,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,菩萨三万...般若波罗蜜多心经...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...
【存养篇】 一、得意淡然 不扬己盛 当我们面对得意的境界时,倘若存心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好,就是一种名利心在作祟...
十大愿,是总说的。我们昨天跟大家讲的是总相;十愿里头,每愿是不同的,这叫别相;但是,同名行愿,是同相。那么,...朋友之间的友谊不是靠甜言蜜语来维系的,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的,能在关键时刻给我们一个切实的支持...
诸同学!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,这两句经,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,今略说之。 金刚经是实相般若,佛为发大乘者说,...各行各业,凡是想成功的人,生活都十分忙碌,往往弄得吃也不得安宁,睡也不得安宁。为了名利,一天到晚辗转在世俗尘...
(原载于《法音》杂志2002年第11期) 界诠法师,1959年出生于福建省福鼎市一个乡村的佛教家庭。1978年高中毕业后,...
现在我们末法的众生这个心都是狡诈的,都是虚伪的,都是做表面文章的。所以表现在政治、经济和道德生活当中,为什么...在佛教的《百喻经》中,有一则可笑而发人深省的故事,把现代人重视浮华的表面,不注重内涵的虚荣愚痴,描绘得淋漓尽...
二识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二转妙果 | 下篇:二证 |
【非所断业】 p0714 品类足论七卷一页云:非所断业云何?谓无漏身语业,及无漏思。...
蜟
了慧
加持自身法
护摩木
面壁
十六重玄义
名身
浮孔
解脱海
五十二众
根根
【大藏经】维摩诘所说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

晴日集

礼佛的一刹那间,十大愿王都具足了
保持一颗赤子之心

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
圣严法师《忙得快乐,累得欢喜》

《法音》杂志专访界诠法师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