譬喻一乘之教法如海。善导之观经疏玄义分,判观无量寿经时,亦有“菩萨藏顿教一乘海”之说。(参阅“誓愿一乘”5930) p61
佛教词典 > 佛光大辞典 > 正文
惛沈者,谓愚癡分心无堪任为体,障毗钵舍那为业。...指真言密教。“大乘”一词,原本通用于显密二教,然以密教之立场视之,则真言密教为诸大乘中无上最胜者,故称胜上大...为日文之佛教辞典,十六开本,凡十册。第一册至第七册为望月信亨主编,历时三十年,完成于一九三六年。八至十册为补...(术语)小乘二十部中犊子部所说。有常一主宰之义之我,确为存在,然于五蕴和合之肉体,非离亦非不离,执着在非即非...(术语)佛随自意语之真实教也。对于随他意语之权教而言。...即祖师忌日时,所举行之法会。又称祖忌。敕修百丈清规卷二尊祖章中,列出达摩忌、百丈忌、嗣法师忌,以及开山历代祖...每日于佛前、祖先灵牌前供茶汤为礼。又禅宗于新住持晋山时,有点茶汤之礼,先点茶,后点汤。后世丧礼亦用茶汤,出丧...梵语 pranāma。音译作钵啰拏摩。略称归合掌。为密教各种手印中之基本印母“十二合掌”之第七印。此合掌之印相,系...缘觉之慧,即是十二因缘。十二因缘,亦名十二支。旧译作十二因缘,新译作十二缘起。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...(术语)Pārājika,六聚罪之第一,戒律中之严重罪也。新作波罗阇已迦,波罗市迦。戒经谓之弃(犯者不收于内法而弃...(名数)菩萨有九种之辩说。无差辩,无尽辩,相续辩,不断辩,不怯弱辩,不惊怖辩,不共余辩,无边际辩,一切天人所...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,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。净土法门单刀直入、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。信愿持名,乘托阿弥...佛说无常经·临终方诀附...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, 无量寿佛世希有; 能灭无始亿劫业, 令彼苦恼悉消除。 若人能以微妙心...
放四大,莫把捉,寂灭性中随饮啄。 四大是地水火风,在这里,代表我们的身体。莫把捉,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修行人,...
三善十一者:言无嗔者,于苦、苦具,无恚为性。对治嗔恚,作善为业。言苦苦具者,苦谓三苦;苦具者,苦因。 心中对...1、没人知道,下一刻自己到底身在天堂还在位于地狱,我们唯一能做到的,就是和平温雅的接受,然后继续往下走。 2、...心胸狭小,看什么都不顺眼,自然也就很难容得下其他;放宽自己的心胸,可以容纳更多,也让自己吸取更多的经验、智慧...佛教反对执着,但佛教赞赏对真理的坚持追求。 学佛也一样,选定了法门,就要锲而不舍地进行努力的修练,不可朝三暮...
佛过去在因地修菩萨行,其中一世为鱼王,不但身旁有左右大臣相辅佐,且个个具备高懿德行,信受佛法,不以众生生命为...我们学佛修行的人,应该具备两种态度内方、外圆。 内方是指应把握佛法的原则和自己的身分、立场,不要放弃自己的立...
第一、安稳跟不安稳的差别: 当我们的心,住在五阴的时候,我们的心是不安稳的;因为你五阴的相状,它是业力所变现...
一乘海
【佛光大辞典】
上篇:一乘要决 | 下篇:一乘真实三乘方便 |
为华严宗“十玄缘起”所依之十项要目。十玄缘起与“六相圆融”并为华严宗基本教义“法界缘起”之核心内容。法界缘起...
惛沈
胜上大乘
望月佛教大辞典
非即非离蕴我
随自实教
祖师忌
茶汤
归命合掌
十二因缘
波罗夷
九辩
【大藏经】净土五经日诵集要(净宗早晚课)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无常经·临终方诀附
【大藏经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

寂灭性中随饮啄

对一切苦不起嗔恚之心
湛空法师人生感悟
宽容孕育出高贵性情
对真理的坚持追求

精进的鱼王
圣严法师《海绵精神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