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八十九卷十页云:心怀染污,攀缘自他若劣若胜,起发意言。余如前说。是名轻懱相应寻思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(名数)谓贪,瞋,痴,之三毒烦恼也。...亦名:着三衣戒释名 子题:[袖-由+聂]已安缘 行事钞·随戒释相篇:“律云,不齐者,下垂过肘露胁,高过脚[跳-兆+专...钵中之小钵,即浅铁钵。乃应量器(头钵)内键[金*咨]、小钵、次钵等大小三器之总称。其形状与头钵稍异,如普通之碗...【声闻菩提】 p1393 显扬三卷十九页云:一、声闻菩提。谓声闻乘转依所得寂灭,及趣寂灭道。...指断除疑惑而信实相之妙理。天台宗谓如来以权实之二智为妙能,而以本门之法华经具有断疑生信之胜用。法华玄义卷九下...(一)位于湖南衡山紫盖乡。唐代时,法照尝住此寺,有诸多瑞应事迹。代宗大历二年(767),法照曾于僧堂粥钵中,见五...法界次第云: 一、无见顶相。 四十一、随众生意和悦与语。 二、鼻高孔不现。 ...【彼入因果】 p0800 无性释一卷五页云:彼入因果者:谓唯识性,说名彼入。胜解行地修加行时,世间未净波罗蜜多...(杂语)法华玄义十卷,释法华之大意,文句十卷,正释经文,摩诃止观十卷,明修行之方规,已上三十卷,乃天台大师说...阿修罗王所说。佛为诸天说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等四念处,以对治净、乐、常、我四颠倒。阿修罗王嫉妒佛之...梵语 mūla-vijāna。略称本识、根识。据大众部之说,根本识乃耳识、眼识等一切识之总根源。据此,唯识宗谓大众部已...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大菩萨众,及大诸天、帝释天王、大梵...(一)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,时病危顿,弟子问曰:成应真未?答曰:未得;不还未也。问曰:和上道高名远,何以不至乎?...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。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,结出谶微,分别善恶,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,瞋恚有薄厚...
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有一个结论,就是具缚凡夫,有大悲心,愿生恶世,救苦众生,无有是处。这个结论是斩钉截...
有的众生,杀父杀母,出佛身血,五逆十恶,做尽坏事,恶贯满盈,应堕恶道,多劫受苦。临命终时,遇到善知识,软语安...净土宗要培养临终的正念是什么意思?临终第二念的正念,正念!第一念的正念不容易做到。诸位你相信你临终的时候是身...
问: 动念犯戒,在自家佛像前忏悔可以吗? 天因法师答: 动念,意业的,责心忏,在佛前忏悔就可以灭罪。如起了瞋心...
(第一讲)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,大家请合掌端身正念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三称)。 无上甚深微妙法,...去年底,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教授作客人民网,谈了他对禅的定义、佛教...
在很多老人的记忆中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场大饥荒,都是沉重的一幕。当年,我的太爷爷没饭吃了,就去投奔他女儿(也...
我们再看第二段的明众生相续。 这个众生指的是我们五阴的正报的身心世界,它的一个生起跟相续的因缘。这个地方有五...
轻懱相应寻思
【法相辞典】
【轻懱相应寻思】 p1291
上篇:轻安唯在定有 | 下篇:障碍有对 |
(1263~1323)元代临济宗僧。杭州钱塘(浙江杭县)人,俗姓孙。又称智觉禅师、普应国师。幼于天目山参谒高峰原妙。...
三种心苦
齐整着三衣戒释名
鐼子
声闻菩提
断疑生信
云峰寺
八十种好
彼入因果
六十卷
五念处
根本识
【大藏经】佛说百佛名经
【大藏经】杂譬喻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

具缚凡夫,欲度众生,无有是处

念佛是消业障的最好办法
培养临终的第二念

犯戒后在佛前忏悔可以吗?以往的罪是否能消

宏海法师: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王雷泉教授谈禅悟人生

大姑奶奶的往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