俱舍论二十三卷十一页云:此中余部有作是言:于诸谛中、唯顿现观。然彼意趣、应更推寻,彼现观言、无差别故。详诸现观、总有三种。谓见、缘、事、有差别故。唯无漏慧、于诸谛境,现见分明;名见现观。此无漏慧、幷余相应、同一所缘,名缘现观。此诸能缘、幷余俱有戒生相等不相应法、同一事业,名事现观。见苦谛时,于苦圣谛,具三现观。于余三谛,唯事现观。谓断证修。若诸谛中,约见现观,说顿现观;理必不然。以诸谛中,行相别故。若言以一无我行相,总见诸谛;则不应用苦等行相、见苦谛等。如是便与契经相违。如契经言:诸圣弟子、以苦行相、思惟于苦,以集行相、思惟于集,以灭行相、思惟于灭,以道行相、思惟于道。无漏作意相应择法。若言此经说修道位;此亦不然。如见修故。若彼复谓见一谛时,于余谛中,得自在故,说顿现观;理亦无失。然于如是现观中间,有起不起。别应思择。若彼复谓于见苦时、即能断集证灭修道,说顿现观;理亦无失。由先已说见苦谛时、于余三谛中,有事现观故。依见现观,于契经中,见有诚文,说渐现观。如契经说:佛告长者,于四圣谛,非顿现观;必渐现观。乃至广说。如是等有三经。一一经有别喻。若谓有经作如是说:但于苦谛无惑无疑,于佛亦无;故顿现观。此亦非证。依定不行,或必当断,密意说故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凡八卷。清朝孙治撰,徐增重编。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。灵隐寺位于浙江杭县西湖灵隐山,其呼猿洞与冷泉亭乃钱...【不善学沙门】 p0330 瑜伽八十卷十二页云:复次云何不善学沙门?谓三种应知。一者、不顾沙门。二者、形相同分。三...(流派)立识心四分之宗。唯识之正义也。...梵语 amrta-dhātu。指涅槃境界。中阿含经卷二(大一·四三一中):“于甘露界,自作证,成就游。”集异门论卷三(...(堂塔)物堂堂然显了分明。对于黑漫漫而言。见贞和集一。...(一)依四分律忏六聚法篇,羯磨分为二种,即:(一)治罪羯磨,谓比丘犯罪,则大众作法,以定其罪。(二)成善羯磨,谓比...(动物)野狐之类,取人而食。大威德陀罗尼经十五曰:毗啰梨,此野狐类,杀人食啖兽也。...明洪武十五年(1382),将元代佛寺所分之禅、讲、律三种,改为禅、讲、教三种。其中,教寺即是赴应寺。此系因教寺之...(术语)佛眉间白毫有光明故云光毫。三十二相之一。法华经序品曰: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,照东方万八千世界,靡不周...识境四相金刚经论云:识境四相,谓众生于此四法,不了虚假,而于心识之境,妄生邪见,执着取相也。 一、我相 ...子题:自恣白日同席法、三事、自恣隔日重集法 行事钞·自恣宗要篇:“尼来请出过法。若无尼众来,依常自恣,不须同...夫满教难思,窥一尘而顿现;圆宗叵测,覩纤毫以齐彰。然用就体分,非无差别之势;事依理显,自有一际之形。其犹病起...妙法莲华经弘传序(唐终南山释道宣述) 妙法莲华经者,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。蕴结大夏,出彼千龄。东传震旦,三百余载...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,道之所生万殊,名盖众名之假,生非有生之实。然则修促共尽,小大同期,而金字丝编、缃...我们要先声明,这里所说的真言,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语、真言,而是能帮助世人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之境界的九个字。 ...
狮子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?当佛说狮子虫的时候,譬喻的是怎样一种现象?佛经里对此有着清晰的说明。 狮子虫的完...
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。有过去的因,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。因是种,缘是环境;有因而无缘,种子无从发展...佛陀从远方的跋耆国游行教化到毘舍离国,住在猕猴池旁的重阁讲堂。国内的商人得知佛陀的行止,都欢喜地相约来到佛陀...有一位雕塑佛像的工匠,他的手艺远近驰名。 当他为一座佛寺雕刻的佛像落成的时候,附近几里的人都跑来观礼,人人都...问: 弟子在寺院大皈依时起了个法名,依止师父又起了一个法名,受五戒时又起了一个法名,请问师父,弟子用哪个法名...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出发,明确提出不得食众生肉。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,前世的生活...
信娑婆世界是苦 首先是信此世界是苦。信我们所处的这个娑婆世界,南阎浮提,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,它本质上是苦...
顿现观及渐现观
【法相辞典】
【顿现观及渐现观】 p1249
上篇:顿出离预流果 | 下篇:愚痴离欲 |
又作道释人物、佛道人物。即与佛道有关之画(大多为人物画)。道即道教,释即佛教,通常亦加上儒教。一般画题有三酸...
武林灵隐寺志
不善学沙门
四分家
甘露界
露堂堂
二种羯磨
毗啰梨
赴应寺
光毫
四相(二)
自恣尼来请出过法
【大藏经】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
【大藏经】妙法莲华经
【大藏经】正法念处经
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

佛经中的「狮子虫」是怎样的一个概念

人生旅途要随缘
商人闻法
大佛的鼻孔
法名太多用哪个合适
佛教素食观的生态价值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