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六十四卷十七页云:复次由五种相,当知建立恶说者性。一、无行故。二、邪行故。三、不忍故。四、无羞耻故。五、不律仪故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(杂语)Lava,时名。戒疏二下曰:僧祇云:二十弹指为罗预,二十罗预为一须臾。同行宗记二下曰:罗预是西梵时名,未...一切佛法,非解不明,非行不达,行继解后,意在此也。...(地名)Acala,山名。译曰不动。见咒毒经,翻梵语九。...(人名)弊衣第一之比丘。增一阿含经三曰:着弊恶衣,无所羞耻,所谓面王比丘是。...(术语)经劫之间人寿一增一减也。俱舍论光记十二曰:增减者,从人寿十岁,增至八万岁,复从八万岁,减至十岁。此一...即指密教法身如来说法会座中集会听法之听闻众。于显教中,宣说大法之教主与听闻教法之听闻众,以因果之位而言,各自...(流派)佛教之一派。天竺有性相二宗,性宗即三论宗,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。有瑜伽显扬诸论,而以成唯识论...亦名:持钵法 戒本疏·百众学法:“五分,左手一心擎钵,右手扶缘。”(戒疏记卷一六·二七·一五)...(经名)一卷,唐不空译。佛,住安乐世界,为观自在菩萨初说三十八吉祥如来之名号,次说吉祥天女之一百八名。为十二...禅林用语。原意谓虽经牵引亦无法进入;在禅林中,转指无法救渡之意。虚堂和尚语录卷二(大四七·一○○一中):“僧...【烦恼缘起】 p1191 杂集论六卷十四页云:缘起者:谓烦恼随眠、未永断故;顺烦恼法、现在前故;不正思惟、现前起故...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(孤绝山也)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,与舍利弗经行山顶,而说偈言: 「一心善谛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佛说出家功德经...
上通下愿老法师在世的时候说,她接触到的老百姓都会说:踏踏五台山的土,生生世世不受苦。由此,能来到五台山,长住...
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早成正觉?这个理念是出自《法华经》。无量劫来早成正觉,不是这一世成佛的。对于钝根的...
我们都知道,慈悲是佛教的根本,而因果律则是佛教理论的核心。《大智度论》中曰: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...问: 有句玩笑话:心脏本来就是偏一边,所以偏心是正常的。但是子女对父母来说,就像自己的手,手心手背都是肉,怎...
自古以来佛家有一句成语说:一子持斋千佛喜,九玄七祖能超生这倒是事实。一句佛号能消灾解怨,凶煞之地化为清凉。诸...※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,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。流傅至今,凡持香礼拜者,皆误以为佛教,实则,诸多民...
在整个藏教的《阿含经》,它在处理我们的生死业力这一块,跟净土宗非常类似,都是一种带业往生的概念。就是业力我不...
印光大师曾经开示说:人生世间,父母,寿命,相貌,学问,夫妻,儿女,皆是前生所作之业之所感召。若有大功德,则会...
恶说者性
【法相辞典】
【恶说者性】 p1159
上篇:最极简择 | 下篇:发起不善 |
【四不定三界分别】 p0459 成唯识论七卷四页云:恶作,睡眠,唯欲界有。寻、伺、在欲及初静虑。余界地法,皆妙静故...
罗预
行
阿遮楼
面王比丘
一增一减
妙眷属
慈恩宗
钵之持法
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
把手拽不入
烦恼缘起
【大藏经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出家功德经

踏踏五台山的土,生生世世不受苦

相信佛的寿命无量

好心真的能有好报吗
对子女们偏心,这里面有什么道理

【推荐】一句佛号能解怨,凶煞之地化清凉
慧律法师《世间人对佛教的误解》

业力要得果报,有两个条件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