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三十五卷七页云:菩萨虽生诸恶趣中;由种姓力、应知与余生恶趣者、有大差别。谓彼菩萨、久住生死;或时时间、生诸恶趣。虽暂生彼;速能解脱。虽在恶趣;而不受于猛利苦受,如余有情生恶趣者。虽触微苦;而能发生增上厌离。于生恶趣受苦有情,深起悲心。如是等事、皆由种姓、佛大悲因、之所熏发。是故当知种姓菩萨、虽生恶趣;然与其余生恶趣者、有大差别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(公案)沩山五峰云岩,同侍立百丈。百丈问沩山:并却咽喉唇吻,作么生道?沩山云:却请和尚道。丈云:我不辞向汝道...(譬喻)劫数之多譬如大海之水量。华严经二曰:佛于无边大劫海,为众生故求菩提。...(一)指在佛说法之会座上,对佛发起问答,以显扬佛意,而成办利益者。佛亦以此一对扬者为此会之代表,而为之说法,此...谓草木、瓦砾、国土等非情、无情亦能成佛。又作草木成佛、非情成佛、无情成佛、无情有性。佛教诸宗中,小乘教无“无...(术语)普者普遍,等者齐等也,住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,故名普等三昧。无量寿经上曰:逮得普等三昧,住是三昧,至...(名数)众生所有二种之欲求也。即得求与命求。得求者,求得诸乐也。命求者,欲得长乐而求长命也。...【[歹*比]】 苑师云:此是西域万字,佛胸前吉祥相也。...(名数)是性宗所立。于八识之外,证有无为之真如识。初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,至支那而二译不同。梁朝真谛,乃立九识...(术语)苦之业因也。法华经譬喻品曰:深着苦因,不能暂舍。成实论六曰:衣食等物皆是苦因。...行事钞·二衣总别篇:“决正二部律论,着大衣者,入村,见师僧上座别人,不得礼。由敬处尊,当自陈意。”资持记释云...梵语 cetaka。音译作制吒迦。即传达佛菩萨之教命、慈悲予众生者。又梵语 cetī(制底)、dūta(度多)、dūtī(度...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: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,皆阿罗汉也生死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,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。与大苾刍众俱,谓过数量...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,但是宇宙的存在,不容怀疑,生命的存在,也不容否定。 佛教相信:宇宙的原素...
人们通常认为快乐离不开财富,因此为了争取得到更多的物质,有的人会不惜一切手段。种种不善的行为,目的只是一个追...
梦见延寿 左君履和,二家兄之内侄,左文襄公之曾孙也。素信佛法,兼邃于科学。据言其母夫人平日笃信佛法,持地藏经...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,不能改变,《易经》教人趋吉避凶就讲不通了。换言之,命运是可以改变的。我们起心动念,若是善...
净土宗的道理是他力门、果地教,整体而言,净土法门修行的理论,就是要你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你必须专一心念...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 好,请放掌。 法师,诸位居士、诸位义工,大家阿弥...
生活在有机会听闻佛法的地方,这样的人身是无价的珍宝,超过世间的一切珍宝。为什么?摩尼宝怎么得到?摩尼宝其实它...问: 为什么大家见面都说阿弥陀佛? 正如法师答: 阿弥陀佛,这是古印度的梵语,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无量光佛、无量...
菩萨虽生恶趣与余有别
【法相辞典】
【菩萨虽生恶趣与余有别】 p1135
上篇:菩萨修道位中云何修行 | 下篇:善覆 |
【三十六随眠】 p0200 品类足论四卷十一页云:有三十六随眠。谓见苦所断十,见集所断七,见灭所断七,见道所断八,...
沩山侍立百丈
劫海
对扬
草木国土悉皆成佛
普等三昧
二求
[歹*比]
九识
苦因
着大衣有缘不礼
使者
【大藏经】阿閦佛国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
【大藏经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
圣严法师《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》

法乐之乐才是无穷而长久的甘味

地藏菩萨灵感近闻录
改变命运的3个要点

【推荐】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
慧律法师《灵感观世音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