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六十四卷十九页云:欲造论者:要具六因,乃应造论。一、欲令法义当广流布。二、欲令种种信解有情,由此因缘,随一当能入正法故。三、为令失没种种义门、重开显故。四、为欲略摄广散义故。五、为欲显发甚深义故。六、欲以种种美妙言辞、庄严法义,生净信故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(经名)一卷,赵宋法天译。记过去七佛教化之相。比增一阿含不善品稍详。...(譬喻)爱着害人,譬如鬼也。三教旨归中曰:羁縻爱鬼。付法藏传三曰:爱罗刹女,常欺众生。...(一)梵语 mahā。音译摩诃、么贺,指自体宽广、周遍含容。或指多、胜、妙、不可思议。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三之二(大三...(一)五种法师。指经师、律师、论师、法师、禅师等。[毗奈耶杂事卷十二] (二)付法五师。有异世五师及同世五师之分...【倒离】 p0946 因明入正理论云:倒离者:谓如说言:诸质碍者、皆是无常。如疏八卷十页释。...【修定为得现法乐住】 p0904 瑜伽十二卷十四页云:复次云何修定为得现法乐住?谓于四种现法乐住方便道中、所有...【忍辱三相】 p0709 瑜伽五十七卷十七页云:云何忍辱?谓由三种行相应知。一、不忿怒,二、不报怨,三、不怀恶...(术语)秘密之教法也。又谓之密教。总称大日如来之教法。非显露可说示者,故曰秘。亦曰密。二教论曰:他受用应化身...【取蕴】 p0815 瑜伽八十八卷十三页云:又由一向杂染因缘增上力故;建立取蕴。当知取蕴,唯是有漏。 二解 ...(杂语)谓烦恼也。烦恼污心性故名尘。【又】(术语)心上之尘垢,即烦恼也。释门归敬仪中曰:若彼心尘,使性知谁不...【有欢喜】 p0541 瑜伽九十二卷十五页云:从有喜乐已后,乃至未得,有彼多住作意思惟。设复已得,而未受用;于...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,夜摩天宫,无量菩萨来集,说偈赞佛,尔时觉林菩萨,承佛威力,遍观十方,而说颂言, 譬(p)如...普门品(日诵式版本)...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...
很多念佛人对于净土理念是知道,但是行不到。知之匪艰,行之维艰,他知道,但是做不到,落实不到行为当中去。他一念...
重重结示,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、种智所现,皆吾人净业所感、唯识所变。佛心、生心互为影质,如众灯明,各...第一点,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。 以佛祖的言教作为我们修行的理路,这一点要切记。禅宗讲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...布施的障碍,按照《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》所说,略有四种:一、未串习;二、匮乏;三、耽著;四、未见大果。 第一障...
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,内容包括香赞、佛号、忏悔文、赞佛偈、拜愿、三皈依、回向。可按普佛的不同目的而更改赞佛...
凡念佛人,但宜至诚恳切,一心正念。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。以心若归一,见佛见境界,皆不至妄生欢喜。遂致得少为...问: 受过菩萨戒的居士,在路上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,不去扶,有犯菩萨戒;去扶,又怕讹上。因为现在讹人的实在太多...
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。三卷过以后,整个《楞严经》的基础就讲完了,后面的半卷广破余疑其实从这个观念发挥出来。...
造论
【法相辞典】
【造论】 p1014
上篇:常计非常见 | 下篇:掉举恶作四句分别 |
(佛名)Viśvabhū,又作毗舍符,毗湿婆部,鞞恕婆附,毗摄罗,毗恕沙付,毗舍婆,鞞舍,随叶,浮舍。第三十一劫中...
七佛经
爱鬼
大
五师
倒离
修定为得现法乐住
忍辱三相
秘教
取蕴
心尘
有欢喜
【大藏经】地藏菩萨本愿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

二六时中都不要忘记这句佛号

佛心与众生心都是一个心体
修行的三点开示
布施的四种障碍

寺院普佛的意义

念佛时见到瑞相怎么办
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要不要扶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