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唯识论五卷十七页云:论曰:六位中初、遍行心所、即触等五。如前广说。此遍行相、云何应知?由教及理为定量故。此中教者:如契经言:眼色为缘,生于眼识。三和合触。与触俱生、有受想思。乃至广说。由斯触等、四是遍行。又契经说:若根不坏,境界现前,作意正起;方能生识。余经复言:若于此作意,即于此了别。若于此了别;即于此作意。是故此二、恒共和合。乃至广说。由此作意、亦是遍行。此等圣教、诚证非一。理谓识起必有三和。彼定生触。必由触有。若无触者;心心所法、应不和合触一境故。作意引心令趣自境。此若无者;心应无故。受能领纳顺违中境,令心等起欢戚舍相。无心起时,无随一故。想能安立自境分齐。若心起时,无此想者;应不能取境分齐相。思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。无心起位,无此随一,故必有思。由此证知触等五法、心起必有;故是遍行。余非遍行,义至当说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【择灭有二】 p1374 成唯识论十卷八页云:择灭有二。一、灭缚得。谓断感生烦恼得者。二、灭障得。谓断除障而证得者...(人名)维摩居士之翻名。旧作净名,新作无垢称。西域记七曰:毗摩罗诘Vimalakirti,唐言无垢称,旧曰净名。然净则...(名数)小乘十智中第一世俗智之差别也。一生得慧,生即得之之智慧也。二闻慧,闻圣教而发之智慧也。三思慧,自思惟...(术语)魔障之乡里。谓娑婆世界也。观经定善义曰:归去来,魔乡不可停。旷劫来流转,六道尽皆经。到处无余乐,唯闻...机,枢机;要,精要。又作要机。续高僧传卷四(大五○·四五七上):“极空有之精微,体生灭之机要。”宏智禅师广录...(人名)善见律六曰:迦兰陀子者,是时村中有一长者,有金钱四十亿。王即赐长者位,因村名故,号迦兰陀长者。...指天台宗在中国的传承,即龙树、慧文、慧思、智顗、灌顶、智威、惠威、玄朗、湛然。...【钵吒】 唐言缦条,即是一幅[疊*毛](音[月*(蝶-虫)]),无田相者,三衣俱通缦也。佛法至此一百八十七年,出家...(术语)三余之一。二乘之人,断尽三界内见思之惑,犹有界外无明之惑,故谓之烦恼余。...(佛名)Tiṣya,又作弗沙Puṣya,佛名。原为星。以星为佛名。释尊百劫之修相中,逢此佛,翘足赞偈,因超九劫。...【邪语邪业邪命】 p0673 俱舍论十七卷九页云:又契经说:八邪支中,分色业为三。谓邪语业命。离邪语业,邪命是...(嘉兴藏流通本)...闻如是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,长者给孤独,为子取妇,得豪贵长者家女,端正无双,憍豪慠慢,不以妇...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,穷理尽性之格言,菩萨成佛之弘轨也。轨不弘,则不足以寮群异指其归;性不尽,则物...从寺院弘法利生的重大作用看,至少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功能。 一、传法教育的功能 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,一方面为...
持咒诵经,以之植福慧,消罪业,则可矣。若妄意欲求神通,则所谓捨本逐末,不善用心。倘此心固结,又复理路不清,戒...
我们过于重视我们这个色身,把这个我的当成我,把我的身体当成我。 这个身体不是我。在我们历史上,我们说,达摩祖...在百喻经中有一则很有趣的短文:有一位父亲,年老多病,但是他很有钱、财产很多。老人有两个儿子,当他病重时很挂虑...
唐朝的船子和尚开悟后,每天都在溪边摇橹过渡,然后有一天来了夹山禅师,夹山禅师懂得很多,然后两人就对起机锋,对...佛法发源于印度,流传于中国,乃至世界各国。其目的无非令人觉悟自心,离苦得乐。盖「佛者」觉义,自觉觉他,觉行圆...
问:净土法门摄受各类不同根机的众生,果然是很广大的,我不敢再评议了。然而我也曾听有人提出唯心净土,本性弥陀这...
第一个「听闻」:闻所成慧 当然现在有一些文字的档案,但是从《楞严经》的观念来说,我们学习佛法,六根当中听闻的...
遍行心所
【法相辞典】
【遍行心所】 p1124
上篇:遍行作意 | 下篇:遍计所执自性能作五业 |
指名闻利养。因名闻利养能潜蚀行者之功德,坏其道心,故比喻为贼。天台智者大师别传(大五○·一九二下):“吾昨夜...
择灭有二
无垢称
四慧
魔乡
机要
迦兰陀长者
东土九祖
钵吒
烦恼余
底沙佛
邪语邪业邪命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玉耶女经
【大藏经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
佛教寺院弘法利生的功能

神通的本质和类别

这个身体不是「我」
公平分配财产

危难时才显现出修行的真假
倓虚大师《念佛论》

求生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本性弥陀,互相矛盾吗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