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七十七卷十页云:言遍知因者:当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。谓诸念住、或正断等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梵语 āpatti-pratide?ana。音译痾钵底钵喇底提舍那。阿钵底,罪过之义;钵喇底提舍那,对他说之义。即于说戒日或自...遮那,为毗卢遮那之略称,为佛之报身或法身;圆顿,指圆满究极之教法。以华严经为毗卢遮那佛所说圆融顿极之法,即特...(术语)谓弥陀四十八愿中,第十九,第二十方便之愿所誓要门,真门,行者之行与信也。第十九愿要门之行曰:修诸功德...(名数)俱舍论所说。一见现观。正就见谛之法而立者,唯无漏之慧也。是独于诸谛之境现见分明,故名现观。二缘现观。...为四向之第四。即趋向阿罗汉果之“因位”。得第三果“阿那含果”之人于断除三界之见惑及欲界九品之思惑后,更起加行...禅宗公案名。为唐代临济义玄禅师以“喝”接引徒众之四种方法。临济录(大四七·五○四上):“师问僧:‘有时一喝如...梵语 mūlāvidyā。又作根本不觉、无始无明、元品无明。相对于“枝末无明”。即诸烦恼之根本,不觉迷妄之心。于真...比喻不得要领之回答。又作顺环答。俱舍论卷八(大二九·四一下):“今此所言同缚马答,犹如有问:‘缚马者谁?’答...(术语)出离有为迷界之道。与菩提道同。毗婆沙论曰:转世间道,入出世间道,但乐敬佛,得功德处,得六波罗蜜果报。...即身远离与心远离。修行佛道之际,为使身器清净,故须远离身心二种之恶。如对外界断绝恶友之交游者,为身远离;于自...(行事)念阿弥陀佛而愿往生极乐之人之佛事也。...礼佛大忏悔文...尊者大目揵连,从佛在耆闍崛山中,游行恒水边,见诸饿鬼甚多,受罪不同。见尊者目连,皆起敬心,来问因缘。 一鬼问言...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...过去,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法。有一次,阿修罗王因为生病而面容憔悴、精神萎靡,释提桓因知道后即前往探视。...
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。两只旧钟滴答、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。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:来吧,你也该工...讲一个生活中最尖锐的问题,最难以放下的东西:我们的情感。 对世间人来说,这个东西简直就是不可以放下的东西。有...
我讲一个禅宗的公案,诸位体会一下。禅宗平常都是打坐,观想:你从什么地方来,你来到这个地方之前,你的本来面目是...
有一对夫妻新婚没几天就发生车祸,新郎伤得非常严重,腿都碎掉,将来必须装义肢。有天我去医院看他时,医生正在为他...
不要认为一悟即了,不需要再修行。要知道,开悟后正好修行,而不是不修。因为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很重,不是一开...
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生命,但是过去已经不能改变了,因为它是一个既成的事实,过去只能当回忆。但问题在哪里呢?因为每...
维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萨,维摩诘,意译为净名、无垢,意思是以洁净,没有染污的人。 维摩诘是古...
遍知因
【法相辞典】
【遍知因】 p1123
上篇:遍处 | 下篇:遍知事 |
涅槃经云一解脱,法数云:解脱者,无拘无碍自在之谓也。一切众生,同有佛性,本来解脱。良由心生执着,妄自迷倒,受...
说罪
遮那圆顿
方便行信
三现观
阿罗汉向
临济四喝
根本无明
缚马答
出世间道
二种远离
往生讲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礼佛大忏悔文
【大藏经】饿鬼报应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
释提桓因的真诚无妄

不必去想着以后的事情
爱情就是一坨屎

破除的是心中的执着,而不是破除相

病患的意外收获

不要认为一悟即了,不需要再修行
没有人能带着妄想往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