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【过去】 p1221 瑜伽五十六卷四页云:问:何义、几蕴、是过去?答:已受用因果义。一切是过去。 二解 显扬五卷十六...(术语)静虑即禅定之力也。圆觉经曰:诸菩萨取极静,由静力故,永断烦恼。...(术语)羯磨者谓授戒之作法。璎珞经大众受学品所明授戒之作法也。是为梵网戒宗之相宗,天台一乘家之所遵由者。...【如理所引】 p0577 瑜伽一卷十一页云:如理所引者:谓不增益非真实有,如四颠倒。谓于无常,常倒;于苦,乐倒...(异类)Apalāla,龙王名。阿育王经二曰:龙王名阿波罗啰。...蒙古语 khara-khoto。音译卡拉荷多、哈拉荷多,黑色都城之意。位于河西走廊北端之大戈壁地区,黑水下流之绿洲东端,...烦恼的别名,因烦恼能系缚吾人的心身,使不得解脱出离生死。...(名数)外道十四难句,佛不答之。一、世界及我为常耶?二、世界及我为无常耶?三、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?四、...(术语)安住于空理与物无诤也。佛言须菩提得无诤三昧。...大乘经五大部中之第五部。开元释教录卷十一以大般涅槃经四十卷(北凉昙无谶译)、大般涅槃经后译荼毗分二卷(唐代若...亦名:制教托三性以兴教 子题:善缘以兴教、不善缘以兴教、无记缘以兴教 戒本疏·四波罗夷法:“广缘,必托三性。(...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,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,皆阿罗汉,诸漏已尽,无复...尔时,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,偏袒(tǎn)右肩,合掌向佛,而作是言:世尊,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? 佛告无尽意菩...大势至法王子,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忆往昔,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无量光;十二...
多欲为苦,意思是说:众生从无始劫以来,对欲望贪求无厌,永无止境;总会遭到求不得苦的时候,就会苦恼丛生。所以说...我们要用爱心营造温馨的家庭,温馨的意涵是指温暖,令人有舒服、愉快、芬芳的感觉,所以很多人说:回家的感觉真好。...
以前有几个儒生,去拜见中峰禅师 ,提出一个问题说:佛教有善恶报应,如影随形的说法,和事实不符合。比如某人行善...
昔日佛陀在古印度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弘法,当时,舍利弗尊者辞别世尊之后,返回位于摩竭提国的故乡那罗村,示现身染...
参禅人,切宜恒心远固,不得碰着即退。要知参禅事,大无可比,任世间一切千万重要,莫如参禅重要。 何以故?尽世间...
佛界有一宗著名的禅宗公案,六祖惠能受具足戒之前曾在广州法性寺居住,正赶上印宗法师讲经,寺前有一柱风幡在动,有...佛教,整体的佛教是一味的,在佛陀时代,并无所谓八宗十宗,甚至数宗数派,大圣佛陀观机逗教,什么根机说什么法,自...
由于末世众生愚痴太坚固,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,更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与受用,所以现在修行人也好、念佛人也好,...
金刚喩定说有多种
【法相辞典】
【金刚喩定说有多种】 p0812 俱舍论二十四卷十页云:金刚喩定,说有多种。谓断有顶第九品惑无间道生,通依九地故说此定智行,缘别未至地摄,有五十二。谓苦集类智,缘有顶苦集,各有四行。相应有八。灭道法智,各有四行。相应有八。灭类智缘八地灭,一一各有四行。相应合三十二。道类智缘八地道,总有四行。相应有四。以治八地类智品道同类相因必总缘故。如未至摄有五十二中。四静虑应知亦尔。空处二十八,识处二十四,无所有处二十。以依无色,无有法智及缘下灭。灭类智故。然缘下地对治道者,以同品道互为因故。有说:此定智行,缘别未至地摄,有八十种。谓道类智缘八地道,亦各别有四行相应。由此于前增二十八。如未至摄有八十种中,四静虑应知亦尔。空处四十,识处三十二,无所有处二十四。复有欲令金刚喩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,总有一百六十四种。谓灭类智缘八地灭,有别有总,各四行相应。由此于初增百一十二。如未至摄百六十四中,四静虑应知亦然。空处五十二,识处三十六,无所有处二十四。若就种姓根等分别;更成多种;如理应思。
上篇:金刚喩定解脱道 | 下篇:命根 |
(术语)通于事理而无壅也。金刚经曰: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无量寿经下曰:通达诸法性,一切空无...
过去
静力
璎珞羯磨
如理所引
阿波罗啰
黑水城
结缚
十四难
无诤
涅槃部
制教广缘三性
【大藏经】悲华经
【大藏经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
【大藏经】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

多欲为苦--警惕欲望的祸患
圣严法师《回家的感觉真好》

自己行善的心是真还是假

佛陀最后的教诲

忍之久而纯,耐之久而熟

修练我们的定力
佛教为何分宗派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