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【七种大乘性】 p0061 杂集论十一卷三页云:由与七种大性相应,故名大乘。何等名为七种大性?一、境大性。以菩...(人名)曹洞宗初祖洞山良价禅师之谥号。见曹洞二师录。...供养佛之六种物品。指水、涂香、花、饮食、灯明、烧香。取之配于六度,则水表布施,涂香表持戒,花表忍辱,饮食表禅...【郁伽】 此云威德。...梵语 mahāpratyavgirā-dhāranī。全称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无有能及甚能调伏总持。又作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...如世尊言。诸所有法。一切正性。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觉。故名正等觉。又等法者。谓四念住。四正胜。四神足。五根五...(人名)王名。译曰庄严。见华严疏钞六十三。梵Mālikāra。...(术语)举一法则收一切法也。唐判五教章中曰:三性一际举一全收。(和本举一作随一)。清凉华严玄谈二曰:上十处共...(术语)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某悟结果之位也。三乘各异果地,声闻乘之中,又有四果之别。楞严经四曰:因地发心与果地觉...【诸法剎那灭】 p1350 显扬十四卷十七页云:复次云何应知后变异可得故,诸法剎那灭?颂曰:非身乳林等,先无有变异...【顺苦受业】 p1106 瑜伽九卷八页云:顺苦受业者:谓非福业。 二解 瑜伽九十卷三页云:顺苦受业者:谓能招感恶趣生...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(宋言时称)译 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毘耶离国猕猴林中青莲池精舍。与大比丘...(印光大师校印本)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,与八千大比丘众、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。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:「一切众生心想异故,造...
现在有人以时尚佛教作为噱头吸引眼球。其实,佛教的时尚不是今天才有的。从释迦牟尼佛最初创建僧团的时候开始,佛教...
(第一讲) 好,各位,请大家合掌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三称) 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 我今见闻得受持...都市中,有小资阶层。小资者,小资产阶级也。 生活上,刚刚脱贫,但还没达到有产阶级,没有很大的支付能力,但又向...问: 我有一个问题已经矛盾很久时间了,想问一下老和尚。我是厦门大学的,现在读研快要毕业了,我是学化学的,工作...问: 师父,都说追求金钱就是欲望,但世间的生存我们又不得不去和金钱周旋,如何才能平衡这之间的关系呢,希望师父...
《怡山发愿文》全文字数不多,却字字珠玑,把我们的三障(即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)披露得淋漓尽致。学习《怡山发愿文...
在佛教中,虽然没有专门称呼财神的说法的。但是佛和大菩萨都具有施予众生安乐的悲愿,所以,求药师佛、地藏菩萨、观...
我们业力凡夫无始劫以来,都有一个特点:被这个五欲所缠缚。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。在这个世间,谁能摆脱财色名食睡呀...
受义
【法相辞典】
【受义】 p0724 俱舍论十卷五页云:受何为义?颂曰:从此生六受,五属身余心。论曰:从前六触,生于六受。谓眼触所生受,至意触所生受。六中前五,说为身受。依色根故。意触所生,说为心受。但依心故。受生与触,为后?为俱?毗婆沙师,说俱起时。触受展转,俱有因故。云何二法俱时而生,能生所生,义可成立?如何不立。无功能故。于已生法,余法无能。此与立宗义意无别。如言二法俱时而生,能生所生,义不成立。于已生法,余法无能。义意同前,重说何用?若尔;便有互相生失。许故非失。我宗许二为俱有因,亦互为果。仁虽许尔;而契经中不许此二互为因果。契经但说眼触为缘,生眼触所生受。曾无经说眼受为缘,生眼受所生触。又此义非理。越能生法故。若法,极成能生彼法;此法与彼,时别极成。如先种后芽,先乳后酪,先击后声,先意后识等。先因后果,非不极成。亦有极成同时因果,如眼识等,眼色等俱;四大种俱,有所造色。此中亦许前根境缘,能发后识;前大造聚,生后造色。何理能遮。如影与身,岂非俱有。有说:触后方有受生。根境为先,次有识起。此三合故,即名为触。第三剎那,缘触生受。若尔;应识非皆有受;诸识亦应非皆是触?无如是失。因前位触,故后触位受生。故诸触时,皆悉有受。所有识体,无非是触。此不应理。何理相违?谓或有时,二触境别。因前受位触,生后触位受。如何异境受从异境触生。或应许受,此心相应。非与此心同缘一境。既尔;若许有成触识;是触、无受。于此位前,有识有受,而体非触。缘差故然。斯有何过。若尔;便坏十大地法。彼定一切心品恒俱。彼定恒俱,依何教立?依本论立。我等但以契经为量;本论非量;坏之何咎。故世尊言:当依经量。或大地法义,非要遍诸心。若尔;何名大地法义?谓有三地。一、有寻有伺地,二、无寻唯伺地,三、无寻无伺地。复有三地。一、善地,二、不善地,三、无记地。复有三地。一、学地,二、无学地,三、非学非无学地。若法、于前诸地皆有;名大地法。若法、唯于诸善地中有;名大善地法。若法、唯于诸染地中有;名大烦恼地法。如是等法,各随所应,更代而生。非皆并起。余说如是大不善地法,因诵引来;是今所增益,非本所诵。若于触后,方有受生;经云何释?如契经说:眼及色为缘,生于眼识。三和合触,俱起受想思。但言俱起,不说触俱。此于我宗,何违须释。又于无间,亦有俱声。如契经说:与慈俱行,修念觉支。故彼非证。若尔;何故契经中言:是受、是想、是思、是识,如是诸法,相杂不离;故无有识,离于受等。今应审思相杂何义。此经复说诸所受、即所思,诸所思、即所想,诸所想、即所识。未了于此,为约所缘?为约剎那?作如是说。于寿与暖俱时起中,亦有如斯相杂言故。例知此说,定约剎那。又契经言:三和合触。如何有识而非三和,或是三和而不名触。故应定许一切识俱,悉皆有触。诸所有触,无不皆与受等俱生。
上篇:受乐 | 下篇:受缘爱 |
【昙无竭】 此云法勇,亦云法上。姓李,黄龙人。幼为沙弥,勤修苦行,持戒诵经,为师所重。尝闻法显,躬践佛国...
七种大乘性
悟本
六种供具
郁伽
大佛顶陀罗尼
正等觉
摩利伽罗
举一全收
果地
诸法剎那灭
顺苦受业
【大藏经】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华严经净行品
【大藏经】佛说十善业道经

学佛是要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质量

宏海法师:阿弥陀经直解
勿做「小资」学佛者
工作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
如何平衡生存与金钱的关系呢

「十缠十使」是我们修行中的大障碍

佛教中的财神是谁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