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解 俱舍论十八卷十六页云:已略辩戒自性差别。若具四德;得清净名。与此相违,名不清净。言四德者,一者、不为犯戒所坏。犯戒、谓前诸不善色。二者、不为彼因所坏。彼因、谓贪等烦恼随烦恼。三者、依治。谓依念住等。此能对治犯戒及因故。四者、依灭。谓依涅槃。回向涅槃,非胜生故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(一)半月即弦月,乃密教金刚界月光菩萨、月天等之三昧耶形;满月,则比喻净菩提心圆明之体,并以月之十六分比喻为金...全一卷。又称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、受持七佛名号经、七佛名号功德经、七佛名经。唐代玄奘(602~664)译。收于大...何等世俗故?谓以世间道摧伏种子所得灭,是故世尊别名说为彼分涅槃。...(术语)菩萨十地所行十波罗蜜之行也。行必具四弘誓愿,故谓之愿行。...即浙江鄞县大梅山。位于鄞县东南四十公里,以山上有大梅树,故名大梅。唐贞元十二年(796),马祖之法嗣法常,自天...【五种不虚利益方便胜行】 p0288 显扬八卷六页云:不虚方便行者,谓菩萨摩诃萨、于诸有情,有五种不虚利益方便胜行...(杂语)香花灯明等奉佛之供物也。...八万四千的烦恼。尘劳就是烦恼的意思。...(行事)先帝忌日所设之斋会也。...十恶即一杀生乃至十邪见是。三品者,谓上品、中品、下品也。 上品十恶 言上品者,或所对境增上,或烦恼心增上...【四善根以十七门分别】 p0466 大毗婆沙论七卷一页云:问:暖、有何意趣?答:先所修集一切善根,(谓从布施,乃至...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,与大苾刍众三万二千人俱,皆得阿罗汉,具大神通。其名曰:尊者阿若憍陈如、尊者...往生论...凡趣圣道悟解真宗。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。一切行无由取见。愿善知识如有写者。用心无令脱错。恐误后人。 夫修道之本...
虚云老和尚一辈子,重兴了大丛林,包括鸡足山,南华寺,涌泉寺,云居山,云门寺这些祖师大德的道场。虚云和尚建寺好...不顺眼,是自己修养不够。人愤怒的那一个瞬间,智商是零,过一分钟后才慢慢恢复正常。 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...
在第六意识分别当中是否也有轻重的不同?对有些事情我们的分别是特别的重、也特别的快,面对这种粗重的分别,已非单...
在家学佛男众的模范人物 佛法住世,全靠出家僧众的主持和在家信众的护持。佛陀得道行化不久,度了许多人出家,同时...
末学以前在医院,看了一位十七岁的男孩子,他是埔里高工的学生,患了横纹肌肉瘤,这也是一种癌病。他已经在台大医院...【增劫】 人寿由十岁起,每百年增一岁,增至八万四千岁之间,叫做增劫。 【增悲】 在菩萨的种性中,有悲增和智增...
《阿弥陀经》曰: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得生彼国。净土往生,要须大善根、大福德、大因缘方可往生,但空念佛,如...原夫素食为中国佛教徒特殊之美德,然仅指汉人而言。盖世界佛教徒因生活环境之各殊,亦有肉食者,特皆重在戒杀生耳。...
戒清净
【法相辞典】
【戒清净】 p0691 瑜伽七十卷二页云:复次由二因缘,令所受戒、清净具足。一、助伴清净故,二、自性清净故。云何名为助伴清净?谓见清净、轨清净、命清净。云何自性清净?谓恭敬随学,具分随学。复有差别。谓三因缘,令所受戒、清净具足。一、意乐清净故,二、命清净故,三、行清净故。云何意乐清净?谓为解脱,修行梵行。不为生天。云何命清净?谓如法乞求,以自活命。云何名为如法乞求?谓如所应求,如所从求,而乞求故。云何名为如所应求?谓不矫诈而有所求,亦不绮说而有所求,亦不现相而有所求,亦不抑逼而有所求,亦不以利而希于利。云何名为如所从求?谓除五种不应行处而有所求。云何行清净?谓深信所犯,有不爱果。若行若住,系念思惟;终不故犯。设有所犯;即便从他如法悔除,誓于当来、坚牢防护。
上篇:戒律仪 | 下篇:戒日王 |
(一)位于山西太原。始建于唐初,时称白马寺,明代重建,改名崇善寺。原为当地最大寺院,后遭火灾,大部焚毁,今仅存...
半月满月
称赞七佛名号功德经
世俗
十地愿行
大梅
五种不虚利益方便胜行
佛供
八万四千尘劳
国忌斋
三品十恶
四善根以十七门分别
【大藏经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往生论
【大藏经】最上乘论

施恩于人不可求
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

如何对治第六意识的粗重分别

在家学佛男众女众的模范人物

【推荐】这是佛祖给我们的考验
佛学常见辞汇(十五画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