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类足论二卷十三页云:舌识界云何?谓舌及味为缘,生舌识。如是舌为增上,味为所缘,于舌所识味,诸已正当了别,及彼同分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唐代碑名。塔为唐会昌元年(841)大达法师所建,由裴休撰文,柳公权书。碑高四点八公尺,碑文二十八行,每行五十四...亦名:厌离比丘 子题:世间有二 随机羯磨·诸界结解篇:“时有厌离比丘,见阿兰若处有一好窟,自念言,我若得离衣宿...(杂语)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:万缘俱绝者,即一切法性空是也。...(术语)说十八界,六十二界之法。载于中阿含四十七。...(书名)法华玄义释签之略名。荆溪撰,注释天台法华玄义者也。释签者,门人以疑义书签而问荆溪,荆溪释其签中所书疑...何等加行道?谓有资粮道皆是加行道,或有加行道非资粮道,谓已积集资粮道者,所有顺决择分善根,谓暖法顶法顺谛忍法...【善根依八事生】 p1146 瑜伽五十五卷六页云:问:善根生时,依几种事而得生耶?答:若略说、依八种事。一、施所成...(经名)一卷,唐义净译。说浴佛之方规及功德。...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,梵王至灵山,以金色波罗花献佛,请佛说法,释尊拈花示众,并不说法,一时百万人天,皆不解其...(杂语)经文之证据也。大乘义章三曰:先定其名次引文证。...(术语)金刚界曼荼罗道场所设之门户也。顶间画莲华,故名。秘藏记钞六曰:莲华门者,六卷略出经云:阃阔中如顶形,...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大菩萨众,及大诸天、帝释天王、大梵...(一)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,时病危顿,弟子问曰:成应真未?答曰:未得;不还未也。问曰:和上道高名远,何以不至乎?...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。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,结出谶微,分别善恶,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,瞋恚有薄厚...
一、惭愧的意义 惭愧,是惭与愧的并称,即对已犯的错误生起羞耻或内疚之心。《俱舍论》云: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...无著文喜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,他七岁出家,参访善知识,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文殊菩萨示现,为其指点迷津。文喜禅师前...
《论语》中说: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意思是说:君子所通晓的是道义,而小人所看重的是私利。孔子的这句话影响了...
持地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念往昔,普光如来出现于世,我为比丘,常于一切要路津口,田地险隘,有...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(三称) 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 阿弥陀佛! 南...
人为何受轮回?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。被七情五欲所迷,整天就是为财色名食睡,烦恼也就而至,业也就这样造出来了。 ...
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出发,明确提出不得食众生肉。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,前世的生活...
如来的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而不为余者所摧故,如同金刚能摧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摧。 知处非处业异熟,种种根机种种...
舌识界
【法相辞典】
【舌识界】 p0633
上篇:舌识 | 下篇:舌识所缘 |
指南传佛教。印度阿育王时代派遣传道师至诸方弘传正法,最初于锡兰宏扬分别上座部,其后又传播至缅甸、暹罗、爪哇、...
玄秘塔碑
头陀比丘
万缘俱绝
多界经
释签
加行道
善根依八事生
浴佛功德经
拈花示众
文证
莲华门
【大藏经】佛说百佛名经
【大藏经】杂譬喻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

惭愧心与七圣财
面上无嗔供养具,口里无嗔吐妙香

佛教徒的名利观

持地菩萨因地如何修福德
【推荐】佛法初识

人为何受轮回?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

佛教素食观对于改善生态的巨大价值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