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六卷九页云:云何因相应法?答:一切心心所法。此是相应因自体法,与相应因自体法相应;故名因相应。云何因不相应法?答:色、无为、心不相应行。问:色等既非相应因自体;如何乃说因不相应?答:色等虽非相应因自体;而与相应因自体不相应,故说为因不相应。斯有何失。云何因相应因不相应法?答:即心心所法,少分因相应,少分因不相应。少分因相应者:谓自于他。少分因不相应者:谓自于自。云何非因相应非因不相应法?答:即心心所法,少分非因相应,少分非因不相应。少分非因相应者:谓自于自。少分非因不相应者:谓自于他。有说:此中依二因作论。谓相应因,俱有因。由此二因,恒与彼法不相离故。有说:此中依三因作论。谓相应因,俱有因,同类因。由此三因,通三性故。有说:此中依四因作论。除同类因,遍行因。由此四因通三世故。有说:此中依五因作论。除能作因。以通无为,非亲胜故。有说:此中依六因作论。由此所说因言总故。然相应法,或有具作六因自体,或有但作五因自体,或有但作四因自体。何等具作六因自体?谓不善遍行心心所法。何等但作五因自体?谓不善非遍行心心所法,若有覆无记遍行心心所法,若善有漏心心所法。何等但作四因自体?谓有覆无记非遍行心心所法,若无覆无记心心所法,若无漏心心所法。依彼意趣释此文者;云何因相应法?答:一切心心所法。谓六因自体法,与六因自体法相应。五因自体法,与五因自体法相应。四因自体法,与四因自体法相应。故名因相应。后三问答,凖前应知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(术语)三十二相之一。两颊隆满,如师子王之相。...(名数)牛乳,牛酪,白米也。修法行者食之。十一面神咒经曰:行者唯应食三白食,乳酪饭。末法中一字心咒经曰:持法...即指密教法身如来说法会座中集会听法之听闻众。于显教中,宣说大法之教主与听闻教法之听闻众,以因果之位而言,各自...(术语)僧之威仪。谓剃除须发,着袈裟也。戒疏一上曰:迦竺初达现僧仪也。...羯磨疏·集法缘成篇:“谏助破僧者,当谏破主、伴助不同,反谏法僧,令息晓喻。故设斯法,令绝外援,所以主伴分二也...指法华经所说之七种譬喻。即(一)火宅喻,出自譬喻品。火,比喻五浊、八苦等;宅,比喻三界。谓三界之众生为五浊、八...(术语)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。无量寿经上曰:妙智无等伦。...见思烦恼,系缚身心,使不自在,谓之子缚,对果缚而言。...(1536~1643)日本天台宗僧。为宽永寺之开祖。会津人。号南光坊。早岁出家,游历比睿山、园城寺、南都,研习华严、...【四种化】 p0404 瑜伽七十四卷十一页云:云何加行?谓若略说,有四种化,说名加行。一、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,作菩...(杂语)又作五扇提罗。有沙门五人死堕地狱。后生人间而为阐提罗。...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,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,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。其名曰:尊者了...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,忘言得旨端可悟明。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,拈华于灵山会上,...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,取其无相一灋,广生众教,含义不赀,故曰无量。 夫三界群生,随业而转;...若是真修人,不见世间过。学佛的人,不要去好奇这个那个问题。其实修行是管好自己。整天把自己的时间跟精力放在去发...
作为净土宗的修行者,当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投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,其实我们的生命是产生了重大的变化。什么变化呢...
1942年的10月13日,农历九月初四,一代高僧,南山律宗十一代祖师弘一大师取吉祥卧安然示寂。而大师去后,其思想与事...说到人的死亡,其实人天天随时在死,不只一年一月的衰老,而是每个时辰,每一刻、每一秒都在衰老。庄子讲得更彻底,...今值旧历新年,请观厦门全市之中,新气象充满,门户贴新春联,人多著新衣,口言恭贺新喜、新年大吉等。我等素信佛法...
【度四流者为作桥梁。趣彼岸者为作船筏。是三善根殊胜果报。是三善本所引等流。常行惠施如轮恒转。持戒坚固如妙高山...
有一个妇人,年轻时就欢喜打牌,几乎到了一天不打牌,日子就不能过的痴狂地步。一个家庭主妇不在家里相夫教子、管理...我从不寂寞。寂寞的人不了解内在原本是完美充实的。你对外界事物有所依赖,就表示对你内在始终不动的本体没有了解,...
因相应法等四句
【法相辞典】
【因相应法等四句】 p0594
上篇:因缘由三义差别 | 下篇:因同分识随入无我 |
又作发定。谓由专念之法而心住一境,遂得胜境现前。亦即初因思惟之加行,思想渐渐微细,乃至觉想俱亡,达于三昧正受...
颊车如师子相
三白食
妙眷属
僧仪
谏助破僧法
法华七喻
妙智
子缚
天海
四种化
五阐提罗
【大藏经】佛说无量寿经
【大藏经】六祖大师法宝坛经
【大藏经】无量义经
若是真修人,不见世间过

在临命终之前,把所有的业力变成可携带式

弘一大师禅修的故事
临终前身体四大的变化
弘一大师《改过实验谈》

度四流者为作桥梁,趣彼岸者为作船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