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九十卷十四页云:生死大海,三分建立。未离欲者,由五可爱境差别故。已离欲者,由意所识可爱诸法境差别故。诸有学者,由内六处有差别故。其未离欲诸异生类,于五可爱境界大海,未能超渡。其已离欲诸异生类,于内各别六处大海,未能超渡。由彼于此,未超渡故;于前二种境界大海,亦未超渡。其有学者,普于六处,遍知为苦;即于所缘,修习正道。彼由安住如是住故;于未离欲已离欲地二种境界所有心意所缘境相,明了现前。又由猛利观察作意,于先所见,等随忆念。由此因缘,于彼速疾以慧通达;亦能除遣。又彼于其六处大海,速能超渡。能超渡故;于前二种境界大海,毕竟超渡;及能超渡能发弃舍所学烦恼,能发寻思乱心烦恼,能发耽着世间利养恭敬烦恼,能发一切恶行烦恼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日本僧。为日本十世纪佛教初期之绘佛师。又称飞鸟寺玄朝。在东大寺要录中,载有元兴寺玄朝、院政之名。又今藏于醍醐...(术语)袈裟之异名。以袈裟割截作田畔之相也。佛祖统纪三十七曰:梁武帝服田衣,北面敬礼,受具足戒。...全一卷。又称小室六门。梁代菩提达磨作,编者不详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。本集记述禅家要谛,分为心经颂、破相论、...晋代僧。西印度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于咸和(326~334)初年来中国,初住杭州时,见其地山岩秀丽,遂建灵鹫、灵隐二刹。...(术语)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。四禅定者,第一初禅定(新译云初静虑次下同),得生于初禅天之禅定也,此...(杂语)梵语健达Gandha,译曰香。玄应音义三曰:健达,此译云香也。有情非情之气分一切鼻可嗅者。大乘义章八末曰:...【所转得】 p0738 成唯识论十卷五页云:四、所转得。此复有二。一、所显得。谓大涅槃。此虽本来自性清净;而由...在六道之中轮回的意思。...(仪式)供物上坛曰上祭。言下祭者其意同也。见象器笺十四。...(一)梵名 Brāhmana。音译婆罗门那。解释婆罗门教吠陀圣典之文献。吠陀,狭义指四吠陀之本集(梵 Sajhitā);广义...(术语)法者有形无形事理色心之通称,法之有限,谓为法界。弥满于其法界,而无不至,谓为遍周法界。以名法身之功德...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...《瑜伽菩萨戒本》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,已受菩萨所受净戒,应自数数专谛思惟:此是菩萨正所应...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: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,复有五百大德声闻:舍利弗、大目揵...随着佛陀教化的弘传,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胜数,僧团份子良莠不齐自是意料中事,要求所有的弟子在短时间都能成圣成贤...问: 末学有一个问题,请慈悲开示。真如自性,如如不动,离四句,绝百非,言语道断,为什么我们修行却更强调断恶修...
当我们以空观观照一念心性的本体的时候,是离一切相,它是非真、非非真。非真就是虚妄;非非真就是真实。它不是一个...
末法时期的众生,接触的多是念佛法门,比较方便、稳妥、安全。求生西方,即使是往生西方了,也不是说就是证果,也并...
【舍利弗!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!所以者何?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。】 说到这里,佛就又跟舍利弗说;...我喜欢五台山那片湛蓝的天空。更喜欢它的祥和与宁静,因为它是文殊菩萨的净土。 老法师时常提醒我们,要善于观察诸...
弘一律师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经讲过一篇《改过实验谈》,提到改过十事。其中第三事是宽厚,说全了就是:宽厚:造物所忌...
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后,功夫才会够用,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,这是不一定的。因为念佛是看...
生死大海三分建立
【法相辞典】
【生死大海三分建立】 p0480
上篇:生缘老死作顺后句 | 下篇: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|
【观待道理】 p1469 瑜伽二十五卷九页云:云何名为观待道理?谓略说有二种观待。一、生起观待,二、施设观待。生起...
玄朝
田衣
少室六门集
慧理
八定
香
所转得
六趣轮转
上祭
梵书
遍周法界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
【大藏经】瑜伽菩萨戒本
【大藏经】禅秘要法经
佛陀的四种弟子
真如自性如如不动,为何强调断恶修善

知见影响你的心量

临终正念不失,显得尤为重要

只要你发愿生极乐世界就一定能生
虚空本不动,白云自往来

圣贤处事,惟宽惟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