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蕴足论一卷十五页云:何等名为不知言知?谓为耳识曾受曾了,名为已闻。彼无耳识曾受曾了,隐藏如是想忍见乐,言我已闻。如是名为不知言知。何等名为知言不知?谓为耳识曾受曾了,名为已闻。彼有耳识曾受曾了,隐藏如是想忍见乐,言我不闻。如是名为知言不知。何等名为不见言见?谓为眼识曾受曾了,名为已见。彼无眼识曾受曾了,隐藏如是想忍见乐,言我已见。如是名为不见言见。何等名为见言不见?谓为眼识曾受曾了,名为已见。彼有眼识曾受曾了,隐覆如是想忍见乐,言我不见。如是名为见言不见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邬波索迦。归佛法僧。发诚言已。具能离五。如是名为能学满分。...(杂语)薄拘罗经曰: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以来八十年,未曾忆畜沙弥,未曾忆为白衣说法,乃至四旬颂亦不为说。分别功...即朝夕扣师门,以祈请教诲。碧岩录第九十六则(大四八·二一九上):“近闻达磨大师住少林,乃往彼晨夕参扣,达磨端...亦名:受畜急施衣戒释名、急施衣戒释名 资持记·释释相篇:“戒名中,施主本为安居故施,忽有急缘,不及夏竟,预先...1、对五欲的贪爱。 2、欲界众生的贪爱。...唐善导大师说往生净土之行业,除五正行之外亦可修其他之诸善万行,以回向净土。杂行无量,姑举与正行相对之五杂行为...方便示现成等正觉入般涅槃差别者,谓于十方一切世界,随其所应,乃至后际数数示现成正觉等,令一切所化众生成熟解脱...(书名)具名成唯识论述记。二十卷,唐慈恩大师着。解成唯识论。...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,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。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...【三性与四谛相摄】 p0211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:三性、四谛、相摄云何?四中一一,皆具三性。且苦谛中,无常等...【五事胜劣分别】 p0276 瑜伽七十二卷十二页云:问:如是五事,几劣?几胜?答:三、通二种。真如、唯胜。清净所缘...佛说出家功德经...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。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,结出谶微,分别善恶,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,瞋恚有薄厚...卷一 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皆是无漏大阿罗汉,佛子住持,善超诸有,能...问: 如果佛性本俱,是过去本俱,是现在本俱,还是未来本俱?还是本来如是,只因一迷一想之间就堕落边离,而失佛性...佛教常将莲花比喻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征,这本身就说明了化烦恼为菩提的重要性,没有菩提,我们就不会开悟!没有...
佛陀在楞严经中跟末法众生说:假设修行人不断大妄语,虽然他广修禅定、智慧,乃至于修种种的福德,就好像一个人去刻...
智慧是如何得到的?有三个方面: 第一是闻慧, 从听讲开示、看佛经书而摒除邪见,建立正见,信因果,明因缘。第二是...1、不贪,不是无为,而是为而不为。 2、看得开,想得通,不贪着,不固执,可谓不贪。 3、不干活,得过且过,不名无...
忍就是忍耐的意思了,你能够安住你的心不动,人家把对你不合理的加到你身上,无缘无故骂你,如果你不能忍受,那要对...佛法讲「正命」,所谓正命是指正当的工作、正当的职业。正当的职业必须符合几项基本条件: 第一,不可对人、对众生...不少女性朋友们都喜欢吃水果,因为水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,而且维生素C对美容又有帮助,因此越来越多人吃水果美容。...
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
【法相辞典】
【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】 p0347
上篇:不于有情现行辛楚加行等令得义利戒 | 下篇:心 |
【为性哀愍】 p1176 瑜伽二十五卷一页云:云何名为为性哀愍?谓于他所,常起悲怜,乐与其义,乐与其利,乐与其乐,...
能学满分
薄拘罗省事第一
晨夕参扣
过前受急施衣过限畜戒释名
欲爱
五杂行
方便示现成等正觉入般涅槃差别
唯识述记
大乘佛教(Mahayana Byddhism)
三性与四谛相摄
五事胜劣分别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出家功德经
【大藏经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
【大藏经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
如果佛性本俱,过去现在未来也本俱吗
烦恼即如来种

真正的高手是躲在墙角的,因为正好修行

【推荐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
正如法师:贪心是纷争之源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