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六十四卷八页云:云何不可思议。当知略有六种不可思议。谓我思议,有情思议,世间思议,有情业果思议,诸修静虑静虑境界,诸佛世尊诸佛境界。此中我思议,有情思议,世间思议,或依见思议,或不依见思议。我思议者:谓如有一,依止身见,如是思议:我于过去,为曾有耶?为复无耶?于三世中,乃至广说。又复思议我是有色,后当有想,后当无想,后当非有想非无想。如我有色,我无色亦尔。若广宣说;如梵网经。如常见论者,如是断见论者,现法涅槃见论者,当知亦尔。计前际边,计后际边,如其所应,皆当了知。又复思议命即是身,命异身异。又此我我,遍一切处,无二无别,无有缺减。有情思议者:谓如有一,即依身见,如是思议:今此有情、从何而生?是诸有情、谁之所作?乃至有情、当何所往?是诸有情、何处灭尽?世间思议者:谓如有一、即依身见,如是思议:世间是常,乃至广说。或依法性,如是思议。此我法性、有情法性、世间法性、从何而生?不能唯依法尔道理。是故说此名为思议不思议处。有情业果思议者:由四种相,不可思议。谓处所差别故,事差别故,因差别故,异熟果差别故。诸修静虑静虑境界,由三种相,不可思议。谓真如甚深义故;自在转故;无漏界证得故。诸佛世尊诸佛境界,由五种相,不可思议。即由如先所说三相,复由二相。谓无障故;成立有情所作事故。
佛教词典 > 法相辞典 > 正文
【内门】 p0365 集论二卷七页云:云何内门。几是内门。为何义故观内门耶。谓外门相违是内门义。除四界二处全及余一...梵语辟支迦罗,此翻独觉,亦翻缘觉。无佛世自能悟道,故名独觉。观十二因缘悟道,故名缘觉。然十二因缘,亦须佛说。...即家庭中若有一子出家学佛,则其亲属九族皆可生于天界。九族,指高祖父、曾祖父、祖父、父母、己、子、孙、曾孙、玄...(术语)魏书释老志曰:诸佛法身有二种义:一者真实,二者权应。真实身者,谓至极之体,妙绝拘累,不得以方处期,不...(名数)一、俱生见惑。生而自然有之见惑。二、推理见惑。遇各种事件推理而生之见惑。三、发得见惑。修学问等而得坚...西藏语 dbav-phyug-gi sems。凡夫六十种妄心之第二十心。即真言行者希愿如自在天外道,随意成就世间小小悉地。欲对...【不共陀罗尼义】 p0338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三页云: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:唯愿世尊、为诸菩萨略说契经调伏本母不共...(杂语)阿鼻之狱卒有六十四之眼也。往生要集上本曰:有十八狱卒。头如罗刹。口如夜叉。有六十四眼。迸散铁丸。钩牙...(术语)性火之对有事火。【又】外道名,三迦叶原为此种之外道。...(术语)Upekṣa,又作忧毕叉。译曰舍。平等。持心平等,不偏一方。舍者舍偏心也。涅槃经三十曰:忧毕叉者,名曰平...【事依处三种】 p0801 瑜伽八十一卷六页云:事依处者:复有三种。一者、根本事依处,二者、得方便事依处,三者...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,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,开示如理缘起之义。其旨渊弘寂而无相,其用广大宽廓...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(汉传版): 那(na)莫(mo)悉(xi)怛(da)哩(li)野(ye)地(di)尾(wei)迦(jia)南(nan) ...地藏十轮经...
普通人研究佛教,多偏重求知,忽略了力行,这也是众生根机陋劣的原故,才力簿弱,知行不能兼顾,往往越是聪明颖悟知...
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。什么叫凶?什么叫吉?失去了就叫做凶,得到了就叫做吉。为什么得到了、占有了就叫做吉?失去...
面对盲点只有一个方法,就是把生命归零。因为你在枝末上,你根本没办法跟它对治的。就是说那你先把生命、把心带回家...
随着我们佛法修学时间的增长,我们整个修学的功夫也应该要相对地提升。 我们刚开始都是在心外求法的。我们的心都是...阿修罗,是梵文音译,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、阿索罗、阿苏罗、阿素落、阿须伦、阿须轮等。意译为非天、非同类、不...人生如大海,如何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的彼岸,必须依靠佛法的慈航普渡。所谓欲无痛苦须学佛,各有因缘莫羡人。每个...
佛陀在世时同游恒河两岸,传扬佛法。有一次,佛陀游化到末罗国的某个村庄,由于当地都是婆罗门教徒,所以当他们得知...问: 《安士全书》中有一个故事,说唐代的张善和一生以屠牛为业,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开导,仅念了几声佛号,便说见到...
不可思议理门
【法相辞典】
【不可思议理门】 p0338
上篇:不可思议甚深 | 下篇:不共陀罗尼义 |
【欲等三界】 p0985 俱舍论八卷三页云:何故名为欲等三界?能持自相,故名为界。或种族义,如前已释。欲所属界,说...
内门
缘觉慧
一子出家九族生天
真实身
三种见惑
自在心
不共陀罗尼义
六十四眼
事火
优毕舍
事依处三种
【大藏经】大乘起信论
【大藏经】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

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,而忽略力行

失去了就是凶,得到了就是吉吗

凡夫与圣人的判定标准在哪里呢

心随境转,心也跟着生灭
什么是阿修罗
佛弟子修学的四点建议
